编辑心得
中篇部分:王昕朋小说中“黄河岸边”的“家乡”,是中国农村的缩影。“黄河”和“家乡”不仅是王昕朋小说人物具体的生活场景,也是象征和符号。中国的第一代乡村建设者是拓荒者,小说中的李大河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他带领村民治理黄沙,把荒凉的老河套变成花果飘香的绿洲,解决了村民吃不饱的问题。作品中李大河的儿子李长河欲通过招商的方式引进河沙开采者,从而让村民富起来,然而此举却有毁坏环境之虞。由此引发的父子冲突,堪称一桩家庭内的公案。与此同时,李大河的孙子李小河在互联网上营销老河套的瓜果,意外获得成功,保住了祖辈创造的美好环境,也满足了父亲帮助村民致富的愿望。
短篇部分:徐怀中的《万里长城万里长》描写唤醒植物人小号手的不是战歌、流行音乐,而是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首长夫人孜孜不倦的召唤,以及音乐教授的锲而不舍追寻,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炽热情感,反映了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素养,笔触深沉蕴藉,意味悠长,给人美好启迪。
徐则臣的《虞公山》借一个寻根盗墓案,打通父子两代人的精神世界,在儿子吴极将酒后淹死的父亲吴斌双脚握紧送入火化炉的时候,终于完成了精神世界成长,作品挑战叙事难度,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今天等多种因素了解起来,有机融合,在万字的篇幅之内,第三人称和“我”之间叙事视角的来回切换,人物性格的呼之欲出,梦启与显灵的志怪体元素,侦探模式里的抽丝剥茧,均反映了独特的匠心。
陈楸帆的《剧本人生》描写女演员以植入芯片来控制情绪,实现完美的演技,通过情绪传导表情,和商人丈夫共同模拟出超高的情商。但人一旦对芯片或者某一技术产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依赖,便立刻陷入既强大又脆弱的自身矛盾,从而反映了作者觉察到新技术所能轻易形成的巨大产业链,以及与商机共生的安全障碍、技术危机和伦理挑战,在人与发明之间的纠葛面前,作者选择以人的决断去主导,显现了对人和人性力量的信心。
周洁茹的《51区》描写汽车故障将“我”和旅伴意外带到了有外星研究基地之称的51区,人猝然被抛于陌生的环境和处境之中,引发了对生存境遇的思索。小说以大量节奏短促的对话构成,有某种荒诞舞台剧的效果,与作者近年的一系列小说一脉相承,最终人物有关宇宙人生的讨论,使小说主题得到了升华。
作为李浩2019年开始的“主题创作”《飞翔的故事》当中的一篇,故事依然集中于一个凝结性的细节,由它来呈现和言说“飞翔”的可能……《四个飞翔的故事》由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关于河北农民黄延秋1977年的旧闻、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古希腊英雄柏勒洛丰前往奥林匹斯山四个故事组成,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改写了它们,主要的是赋予它们以现代思维,解剖行为背后的成因并重新阐释。再虚构基础上的虚构,有“智力游戏”的成分,有和旧有母本进行博弈的成分,更有无尽的意蕴和趣味。
微小说部分:戴希的《柳暗花明》以抗疫为切入点透视人性,旁涉职场、情场中人的纠葛与和解,富有向内转的深度及艺术性美;符浩勇的《打井记》以幽默的转折,反映了扶贫工作的难题及解决,保持着生活的形状,张弛有度。《打井记》《柳暗花明》近取当下生活素材,书写无仓促感而多见从容笔墨,作品中看得出对题材对书写内容的沉淀,这让作为轻骑兵的微小说作家,抵达艺术堂奥。
何君华的《吃玻璃的少女》是一篇现代派作品,以少女吃玻璃之奇吸引读者,巧妙地隐去一桩凶杀案,以“吃玻璃的少女”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突出了爱和信任的价值。田洪波的《逆战》是一篇以熬鹰隐喻教育的小说,主人公一边以细腻的笔墨描写熬鹰,一边穿插父亲与顽童之间的对话,这一巧妙的对位,将惨烈的熬鹰过程和父亲教对应,一个规约的过程同时也是消磨个性和脾气的过程,奇巧之中蕴涵凌厉、悲凉之气。
刘正权的《闹人》、芦芙荭的《站岗》等作品将人性的复杂、幽微,将人情的含蓄、优美,落实在对生活肌质的描写中,呈现在细节化的动作中,体现出微小说弱化“讲述”增强“描摹”产生的“呈现”的力量。《站岗》中秦大福那些下意识的行为和小动作,是接通了内心世界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刘正权的《闹人》则是近些年来少见的佳作,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几件事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还原了现场,写出了生活气息,挖到人性、人情中最柔软的部分,描述沉实有力。
此外,邢庆杰的《借款记》把高房价下的生活现实和反腐调查巧妙组接在一起,在人物愿望的达成和破灭之间营造焦点,生活细节在幽微处见人物精神。袁炳发的《励志课》、万芊的《门里门外》关注的是人如何通过提高认知水平,获得成长和自立。麦麦的《兽医瘸木》在结构上像是在致敬汪曾祺的名作《陈小手》,但它在结尾抑制高潮,没让《兽医瘸木》落入那个经典的窠臼。总之,这些作品如百花园中姿态万千的花朵,各具其美。
散文部分:阎晶明的《故乡绍兴影迹》,是作家以《野草》本事考察为旨归的长篇随笔《抖落思想的尘埃》的一节。该文集中梳理《野草》与鲁迅绍兴的关系,其绵密的考辨、深入的思索,以及质朴生动的娓娓道来,充分显示了作家试图在现代语境中激活传统治学方法的积极努力。吴学昭的《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以书信的形式和遗嘱执行人的身份,向逝去的挚友杨绛致敬。文中满载深情的告白,不仅详尽展示了杨绛和钱钟书留下的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而且很自然地凸显了两位文苑巨擘一生朴素节俭却无私助力文化教育,奖掖学界新人的高风亮节。贾平凹的《蛙事》等短章三篇,一如既往地映现出作家特有的才情与天性,一支生花妙笔无论写景状物,抑或省思联想,都是信马由缰,随物赋形,以致生趣满满,引人入胜。李修文的《偷路入故乡》以“故乡”为文眼,在古往今来的巨大时空中出入腾挪,其诗性饱满的笔墨,不仅活现了古人思乡之切、之苦,之难,同时又揭示了现代人意欲返乡的别一种羁绊。刘琼的《采菊东篱下》重在钩沉历史,传播知识,而这种钩沉与传播,偏偏有性灵,有情趣,加之作家文心舒展,笔墨自由,所以别成一种可观。同以上诸位相比,已经发表了若干作品的王雪茜,也许还算文坛的“后浪”,只是一篇《去远方》却尽显行文的精致与老道,那简约传神的场景,那清新别致的感触,以及那信手拈来的插笔、闲笔,在“有我”与“无我”的辉映中,交织成一轴魅力独异的画卷,足以让人置身“远方”,流连忘返。
诗歌部分: 雷平阳的《胡杨》,是关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胡杨在艰苦荒漠环境里存活,干枯却不死,如此循环轮回,让人感慨。看似死寂,却蕴藏生机。“沙漠中的寂静,才能称之为真理的寂静”,寂静才是世界的真理,因为在寂静中保存着生命的元素,孕育着生命的种子。沈苇的《为橡树而作》有抒情有叙事还有感慨。沈苇说要开始自然写作,他在新疆时,广漠之中,面对那些植物,一定感慨万千吧,一定悟到了我们悟不到的自然秘密。
龚学敏的《蒙古马》,具有纯粹的抒情性。辽阔的草原上,一茬茬精灵生长,“万物沉寂,一个站立便是整个春天”,短短一句诗,蒙古马的美学形象就立起来了,那是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象征。
侯马的《转山》,看似简单的口语诗,实则很难写好。真正好的口语诗,往往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这就需要高度的凝练,智慧的含量,以及让人脑洞大开的当头一棒,口语诗有点像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要有冲击力,让人深受刺激并产生观念的飞跃,侯马这首诗做到了这一点。
汤养宗《报恩寺那口古钟》,写到领导空气的钟,由撷取众声喧哗的鸟鸣铸造构成,充满想象力!蒲小林的《绝顶》,也是从山的视角看,鹰是一种激情的产物,冲高逐低,静到极致,怒吼摄人心魄,鹰与山野性的搏击,在紧张的积蓄中,充满一触即发的力量感,鹰吼成为了绝顶!
武汉封城后重启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事件,杨清茨的《奔跑吧,武汉》可以说全景式地呈现了重启的武汉,从户部巷开始,这首诗写得细致动人,春雷轰轰,世间一切都在开始忙碌,热气腾腾的大城市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真实感受到了春天重回武汉、武汉再一次变得生机勃勃的热烈氛围。脱贫攻坚也是一个历史性事件,赵之逵的《入村访贫》一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入手,扶贫干部入村怕狗,但熟悉后相安无事。通过这个细节描述,以小见大,扶贫干部的艰辛,党和国家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诗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外卖大叔王计兵的诗歌,曾在网上引起轰动,《赶时间的人》形象地展现了外卖大叔的风貌,“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颇有打击力。
主编王昕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红月亮》《天下苍生》《漂二代》《花开岁月》《非常囚徒》《团支部书记》《文工团员》等多部,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20多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漂二代》入选国家对外出版工程,在美国纽约出版。
其他编委亦是当今文学界的权威人物,包括:中编小说部分主持人王干,著名文学批评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新写实小说”倡导者;短篇小说部分主持人梁鸿鹰,著名文学批评家,《文艺报》总编辑;散文部分主持人古耜,著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诗歌部分主持人李少君,诗人、文学批评家,《诗刊》主编;长篇小说选目主持人付秀莹,小说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所选作品包括王蒙、韩少功、吉狄马加、笛安等著名作家的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