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伦理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而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医学道德同医学相伴随而产生,并与之共同发展,都是为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而服务的。因此,医学生在学习提高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医学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一节 道德与医学道德
一、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课题。古人有“无德不医”的说法。“道德高尚”为人称道,“道德败坏”遭人唾骂。“道德”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当时是指风尚习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也开始使用“道德”一词。“道”原指事物的发展规律,后引申为做人应遵循的规矩;“德”是“得”的意思,古代有“德者得也”的说法,意思是说把做人的规矩得到了、做到了就是有“德”。所谓道德就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他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8页)因为一定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个人利益和他人、社会整体利益经常会发生矛盾,道德一方面要求个人做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另一方面还要借助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力量进行调整,使之达到统一。因此,人们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道德行为,即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二是不道德行为,即违背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二)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有着共同的本质,但又有其本身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道德的时代性表现在道德的根本性质是由时代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决定的,因而具有时代性。同时,道德有更为突出的历史继承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时代都存在着反映一般性社会关系的内容,即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各阶级都“应该遵守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另一方面表现在每个时代的道德对于过去的道德总要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进行“扬弃”,继承那些积极的因素。道德是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2.全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全民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存在,一些反映人们生活习俗及公共秩序方面的道德规范,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道德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道德的显著特点,它是由阶级社会经济关系的对抗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对抗的道德观念。因此,道德表现为全民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自律性是道德最突出的特点,道德不同于法律,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力量,而是来自内心信念的驱动。可以说,只有来自内心信念驱动的道德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同时,道德又具有他律性,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可评判,促使人们的行为按照道德的规范行事。
4.知与行的统一道德具有理性的一面,又与实践相联系。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表现,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和行动的客观效果。完善的道德形象是知与行、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道德的作用
1.文明程度的标志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是其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人们的道德水平是直接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并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
2.调节的功能道德的调节作用是道德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人类社会生活处于多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大量的社会关系是通过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调节的,以保障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封建社会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我们医疗卫生部门也只有遵守医患关系、医际关系等各种关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才能保持医疗活动的正常秩序。
3.教育的作用道德在调节社会关系过程中,对社会人群也会产生重要的教育作用。通过道德示范、激励及道德评价,促成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并成为自身处理各种关系的依据。更加自觉地为实现社会目标和个人理想而努力。同时,道德还是人们理解认识社会的客观依据。道德以善恶、利害、美丑等对立范畴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实现社会关系的价值尺度,有利于人们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道德的类型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社会关系角度分型,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的特点是明确、具体、清楚,如禁止踏草掐花、随地吐痰等。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婚姻家庭道德是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婚姻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受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制约。如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就形成了以夫权、父权为特征的家长制,要求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道德在爱情与义务统一的基础上,要遵守以下道德准则: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等。
3.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专门职业活动的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表现为较强的稳定性,内容有较强的适用性。医学道德就是一种职业道德。
二、医学道德
医学道德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伴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和探索医德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德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医德精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医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道德的含义
医学道德是人类在同疾病作斗争、维护自身健康的医学活动中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德属于职业道德。
在医学活动中,构成多种人际关系,特别是现代医学活动,人们活动涉及的关系更广泛,不仅有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还有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医疗部门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医学关系。处理这些关系不只是技术问题,而且还必须遵守人类长期以来在医学活动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医务人员要自觉地把握好这些原则和规范。
要深入认识医学道德,我们还须认识医学道德的本质。医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最终还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紧密相连,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作为医学道德不仅具有反映职业要求的特点,在行为准则和规范上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具有与社会发展、医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现实性。在我国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要求是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相一致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活动中如果脱离社会主义方向,简单地将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作为处理医学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就会迷失社会主义医学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充分深刻地认识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提高医德修养,保证自己在思想上、技术上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二)医学道德的特点
医学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范围的确定性医学道德反映的是与医学活动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其中,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医患关系中对医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又是重要方面。就医者方面讲,处于不同岗位的人,在其活动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医德规范的适用范围具有确定性。
2.要求的高标准医学职业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病人,病人又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不仅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其文化、风俗及民族等各有不同,其医学活动的最终目标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样不仅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遵守科学的操作规程,而且还必须严格遵守医学道德要求,否则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不遵守医德规范要求引发的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屡见不鲜,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医学道德。
3.规范的可操作性现代医学涉及的人际关系广泛,活动内容复杂多样,因此在不同的医患关系、不同的工作环节上道德规范和要求各有不同。如问诊道德、体格检查道德、用药道德、手术道德以及医学高新技术应用中的道德等。这些道德要求都是根据工作环节上的不同特点总结概括出来的,是非常明确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对手术医生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抢手术、不滥施手术、不垄断手术、不推卸手术、不隐瞒差错等。
4.内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以治病救人为基本活动宗旨。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医患双方的地位比较稳定,在长期医学活动中形成的医德准则和规范与其他道德内容相比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有很多道德内容不仅是超越历史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地域、超越阶级的。因此,我国古代形成的优良医德传统至今仍是医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如仁爱救人,性好志专,谦和谨慎,尊师重道等。
(三)医学道德的功能
医学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医学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医学道德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保障医学目的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课题。医学自诞生以来就已涉及医学目的的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概念,是特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医学的追求,是人类希望通过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医学形成以来医学一直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延长寿命”为目的的。这是医学目的的一般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古今都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延长寿命作为医学目的,但由于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在不同时期医学目的的内容又有差别。今天,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过去单一的生命神圣论逐步被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及生命价值论相统一的观点所取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医学活动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医学目的不只是减少病人的痛苦,更要以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这种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良好状态,在提高人的预期寿命的同时,要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统一起来。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消灭疾病,因此要尽量减少疾病、预防疾病,认真贯彻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要达到这样的医学目的,不仅需要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必须有良好的医学道德作为保障。
2.医学道德调节各种医学人际关系,维护正常医疗活动秩序现代医学管理离不开严格的制度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维系人们的关系和秩序。医学活动需要医患双方的心理沟通、情感交融和相互尊重。实现这样的人际关系,依赖于对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现代医学机构庞大,环节复杂,要想对其实现良好的管理,也需要各个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发扬爱岗敬业、相互协作的精神。
3.医学道德影响医务工作者的技术进步和全面发展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是医学活动整体中的一分子,整体医学水平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个分子的全面发展。事实表明,良好的医学道德修养可促使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个缺乏医德修养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技术水平往往难以提高。纵观医学领域的那些佼佼者,往往是医德与医术相得益彰,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抵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是保障医务工作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