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近年来连续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指南,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进程相对更为快速,而研究却相对较薄弱。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近数十年流行的"社会管理国家"观点有诸多本质区别。恩格斯国家形成的几个标志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上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的酋邦、早期国家的城邦,再依次步入霸国、王国、帝国的发展进程。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进程比周边地区显得略早,而且文化中心不断北渐,成为煤山类型文化的主要来源、并影响至二里头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及文明在夏文明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区与我国其它几个重要文化区并驾齐驱,是重要文明发祥地。它不亚于甚至在诸多方面还领先于当时其他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年代比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要提前数百年。研究传说史应首先分清天帝与人帝。
刘俊男(1965~),男,湖南攸县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先秦秦汉史、新石器时代考古、国家起源及理论等。近年主持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与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个案研究”“中国南北两大生业区早期文明进程比较研究”。主持部省级、厅市级科研项目各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其他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华夏上古史研究》等专著两部,合著多部。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两项,株洲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其他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