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是由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诺德所著,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指出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第三部分是结语;第四部分是书中出现的翻译问题索引;第五部分是书中出现的例子索引;第六部分是参考书目。
译序
序言
第二版序言
I 引言:翻译进行文本分析的必要性
Ⅱ 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1 理论原则
1.1 翻译学基础
1.1.1 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和构成要素
1.1.2 发起者的角色
1.1.3 译者的角色
1.2 篇章语言学基础
1.2.1 文本是一种交际活动
1.2.2 文本接受的过程
1.2.3 文本类型学
2 源语文本分析的作用和功能 译序
序言
第二版序言
I 引言:翻译进行文本分析的必要性
Ⅱ 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1 理论原则
1.1 翻译学基础
1.1.1 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和构成要素
1.1.2 发起者的角色
1.1.3 译者的角色
1.2 篇章语言学基础
1.2.1 文本是一种交际活动
1.2.2 文本接受的过程
1.2.3 文本类型学
2 源语文本分析的作用和功能
2.1 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1.1 忠实一自由一等值
2.1.2 目的与文际连贯
2.1.3 跨文化合作
2.1.4 功能与忠诚一2.2 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
2.2.1 双阶段模式
2.2.2 三阶段模式
2.2.3 循环模式
3 源语文本分析中的各个因素
3.0总体思想
3.1 文外因素
3.1.0 基本观点
3.1.1 发送者
3.1.2 发送者意图
3.1.3 读者
3.1.4 媒介
3.1.5 交际地点
3.1.6 交际时间
3.1.7 交际动机
3.1.8 文本功能
3.1.9 文外因素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3.2 文内因素
3.2.0 基本概念
3.2.1 题材
3.2.2 内容
3.2.3 前提
3.2.4 文本构成
3.2.5 非语言成分
3.2.6 词汇
3.2.7 句型结构
3.2.8 超语段特征
3.2.9 文内因素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3.3 效果
4 该模式在翻译培训中的应用
4.0 总体考虑因素
4.1 规划翻译培训过程
……
Ⅲ 结语
Ⅳ 翻译问题索引
V 例子索引
Ⅵ 参考文献
术语表
a.文本专属性困难
文本专属性困难与源语文本的可理解性程度有关系,可以通过审查文本分析中的文内因素找出,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忽略取决于译者的标准。衡量源语文本难度级别可以通过分析内容的数量和复杂性、前提的数量(冗余程度)、文本构成的一致性和清晰性(包括主位一述位结构)、源语文本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包括其中的缺陷)、辅助理解的超语段特征的数量以及非语言成分的数量和性质。
文内因素所构成的难度级别取决于译者掌握的文外特征的数量。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对源语文本的使用情景了解越多,文本越容易理解。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源语文本情景的信息数量来控制翻译任务的难度级别。
b.取决于译者的困难
完全具备翻译能力的“理想”译者,即使根据经验已经知道如何克服或者解决文本专属性方面困难,仍然会遇到此类困难。在翻译教学中,这些困难通常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关。这不仅仅适用于主题性或者事实性困难(如某一源语文本抽象程度过高)、文化背景知识,还适用于任何其他文内因素(如果其相对于学习者某个具体学习阶段的能力而言要求过高)。
可以公平地说,我认为源语或者目标语语言能力欠缺是翻译培训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源语)文本的难度不要太大。原则上,熟练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超语段结构是翻译课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翻译培训时常常不能贯彻,特别是学校并没有开设源语和目标语课程、学生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的情况下。即使是母语,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文本类型和专业知识。因此,翻译教学必须从翻译能力的某个“最低水平”开始,然后通过专业课程,并辅之以翻译实践课予以拓展,直至达到预期水平。
从这个角度而言,直接翻译(译入语为母语)和散文翻译(译人语为外语)之间的难度差异应认为主要由译者决定。通常情况下,掌握母语的程度应该要高于任何外语,但是,在完成专业翻译任务时,译者的外语水平应该要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在翻译教学中,翻译说明应该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翻译说明只是需要译文草稿,然后交给母语人士(并非译者,而是行内专家)进行审稿,那么可以暂时容忍某种程度的“中介语”,但是译文草稿应该能够被这样的假想审稿人所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