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的作者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他的作品不光是对人性与心理的深刻剖析,对美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细致描绘,还运用了各种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让作品独具一格,引人深思。此版本采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归化翻译法,更好地为不太了解美国近代文化、意识流手法以及古典神话等内容的读者提供辅助与引导,让读者朋友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一伟大作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家族的没落”为主题展开宏大的叙事,福克纳自称写的是一个“失落的天真”的故事。康普森家族曾经显赫一时,但没落后家族里的人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故事。
《喧哗与骚动》是美
国闻名遐迩的作家威廉·
福克纳的代表作。威廉·
福克纳出生于1897年,
卒于1962年,一生著作
颇丰,共有几十部长篇和
短篇小说问世,其中大部
分剧情都设定在一个假想
的约克那帕塔县里,主要
涵盖了该县以及杰弗逊镇
各个世代的不同阶层中的
几个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这些故事大致发生的时间
是从美国革命战争之前到
“二战”结束之后,所有作
品总共登场的人物达六百
人之多。这些形形色色的
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里穿
插出现,绘制成一套展现
美国社会变革时代的历史
画卷。最为著名的作品除
了本书以外,还有《我弥
留之际》《押沙龙,押沙
龙!》等。他于1949年
荣获文学的至高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喧哗与骚动》这部
作品主要描写了杰弗逊镇
上的名门家族康普森家的
衰落过程,表现了各个家
庭成员的心理动态及生活
际遇:
康普森先生嗜酒如命
,认为世界是虚无的,生
命是不可控的,否定了现
实生活的积极意义,给子
女树立了较为消极的榜样
;康普森太太自私虚荣,
一直以名门后裔自居,喜
欢无病呻吟,家庭成员很
难从她那里得到真正的关
怀与爱;他们的长子昆廷
是旧传统的坚定维护者,
努力捍卫着家族荣誉,对
风流成性的妹妹爱恨交加
却又无能为力,最后跳河
自杀;次子杰森是一个自
私冷酷的实利主义者,他
扭曲的人性与小说名字暗
合,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最终失去了一切;三子班
吉是一个白痴,只会用哼
唧和哭泣来表达自己,这
种天性恰恰让他摆脱了世
俗的影响,家族衰落后,
只有他还能享受到最本真
的快乐;女儿凯蒂是承接
全书情节发展的中心人物
,所有人的所思所想、所
作所为都与她有关,她在
传统观念的压制和逆反心
理的作祟下走向了道德的
反面,放荡成性,是那个
年代美国南方社会的混乱
与堕落的体现。
本书的主题是围绕着
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开的
,表现了在不可逆的社会
变革与发展这一大背景下
,因循守旧带来的不利影
响,这也是人类社会从传
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时必
然产生的冲突和阵痛。而
作品的内在主题,事实上
就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希
望与迷茫、享乐与恐惧等
矛盾在人们心中交织,从
而产生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作者之所以能够将这种
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与他的真实经历是密不
可分的。
作者福克纳生活的年
代,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
中落败,南方的传统价值
观受到猛烈冲击,虽然还
影响着南方社会,却无法
阻止北方工业文明的“入
侵”,无法阻止南方社会
进入充斥着矛盾、撕裂、
混乱和变革的历史阶段。
福克纳从小就对传说中祖
先的勇敢、荣誉、正义、
自由、骄傲、怜悯充满向
往,他热爱自己的故乡,
并以自己的家族为荣。但
是,历史的车轮裹挟着第
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美国
社会的“迷惘’’思潮闯进了
这片土地,也闯进了褐克
纳的心中。面对传统和现
实的冲突,福克纳开始思
考,他第一次看到了南方
奴隶制的罪恶、腐败和缺
乏人性,却也无法在北方
的工业文明中找到自己的
精神家园,在这种巨大的
精神痛苦中,他开始构架
自己的文学艺术殿堂,《
喧哗与骚动》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诞生的。
除了主题,独特的写
作手法也是本书的一大闪
光点。本书的写作手法共
包含三个范畴:
一是运用多视角叙述
的方法。文学作品总会选
用某个视角来进行叙述,
而福克纳极具创新性地采
用了多个视角、多重叙述
的方式,在前三章中,他
分别以康普森家三兄弟的
视角进行讲述,最后一章
用全知视角进行补充叙述
,虽然部分事件是重叠的
,但因为视角不同,所以
不但毫无重复拖沓之感,
而且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
立体、饱满。该书出版15
年后,福克纳又为其增加
了附录,对一些事情做了
补充,起到总结的作用。
二是采用意识流的写
作手法。这是一种不同于
多数现代小说流派的写作
手法,人物的心理活动往
往是从脑子里直接涌现出
来,然后白描式地被记录
在纸上的,而且跳跃幅度
较大、频率较高,包含了
很多正常思维活动以外的
潜意识与下意识等因素,
有的地方不加标点,具有
动态、非理性、无逻辑等
特点,这种写作手法虽然
会增加小说的阅读难度,
但可以深度挖掘人物隐蔽
的内心世界,谱写出一首
首宏大壮阔的心灵史诗。
三是运用神话模式,
即在架构整个人物与情节
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其
中的某些因素和古代神话
传说相对应,产生更能启
迪人心的独特效果,这就
需要读者也具备相应的文
化知识作为阅读基础。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小儿子班吉
的视角进行叙述,这一天
是他33岁的生日,但他的
智力依然只有3岁孩子的
水平。因为大家都认为他
不谙世事,所以常常会在
他的面前展现出真实的一
面,使他扮演着“道德的
镜子”的角色;第二部分
以长子昆廷的视角进行叙
述,他从小深受父亲虚无
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现实
生活缺乏热情,甚至迷恋
死亡,这一部分描写的是
他自杀前夕的经历和心理
变化过程。因为自杀前的
混乱意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八月之光》(1932)等。这些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福克纳成为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创新潮流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喧哗与骚动解读
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
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
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
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