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 套装共6册》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于润洋先生为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中央音乐学院招收的第1届音乐学系本科学生完整开设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之手写讲稿。内容讲述自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其中为满足教学需要而手绘的大量谱例及增补翻译的大量珍贵外文资料,都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视野、加深了教学厚度。此次出版保持手稿历史原貌,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保存价值,为以后研究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史教学发展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展现老一辈学者治学的大家风范和为人的良师楷模,倡导求索与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于润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学家。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公派留学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指挥专业,因国家需要改学当时中国还未建立的音乐学专业,赴波兰师从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Zofia Lissa)和约瑟夫·乔姆斯基(Josef Chomiuski)。20世纪60年代初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并在国内首次开设音乐美学相关课程。由于其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破格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随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于先生于1980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1983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并在中央音乐学院推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为确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学分制教学体系做出重要贡献。他于198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任职期间,把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育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1992年卸任后一直在音乐学系任教,在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12部著作和译著,发表六十余篇学术论文和许多音乐相关文章。由于在音乐教育领域和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于先生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所撰写的教材、著作和论文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于先生的贡献还突出体现在音乐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上,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中央音乐学院乃至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993年以于润洋先生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学集体(于润洋、王次熘、伺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
2015年9月,于润洋先生因病离世,这是我国音乐学界巨大的损失。他留下的每一项学术成果,都体现出质和量的高度统一,每一本著述、每一篇文童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可以说,他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是当代中国音乐学学术研究标志性的成果,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品德为中国音乐教育界和学术界树立了榜样。
纵观于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了一条理论线索,即历史与逻辑的融会、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这是于先生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以及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于先生的学术研究,总是带着开放的眼光,他在把握历史成果的同时,充分关注当代学术领域的新思想和理论前沿。他从不盲目崇拜历史名人和当代权威,而是用开阔的眼界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个流派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价值。这一学术态度,始终贯穿于先生的各项研究之中,尤其是在对西方现代音乐哲学的研究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于先生的学术研究,不仅理论基点明确,学术思想开放,而且还具有创见性。他把音乐学的成果,用于对音乐实践的分析和研究中,站在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创立了我国音乐学分析学科,由此开辟我国音乐分析的新领域。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央音乐学院的办学和教学工作,而且还对其他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产生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