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策支持。2016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2.社会热点。自2017年**召开以来,“特色小镇”成为*具热度的话题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再次提高了特色小镇的社会关注度。
3. 高度实操性。周红教授从多年研究中总结归纳,从特色小镇的诞生背景、小镇建设规划,到融资模式、公司治理,直至企业上市,系统全面地讲解特色小镇投融资与资本运作。本书可作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完整理论与操作手册。
4.案例借鉴性。本书遴选的多个国内成功运营的特色小镇案例,几乎覆盖了小镇经济的方方面面。
序1 帮你算一笔特色小镇的财务账
从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构建特色小镇以来,各地通过给补贴、给奖励、大投入等方式加快、集中投资建设各类特色小镇,有的小镇投资近千亿元。如此,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热点。
2016年7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
比如浙江富阳的胥口镇,当地政府依托山水生态环境资源,坚持走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医养小镇”。
再如,余杭良渚的梦栖小镇,定位于“设计+”,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以“科技+文化+金融+人才”为战略思路,成为大杭州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翼。
还有浙江桐庐的山塘间,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智慧安防小镇,形成了“特色民宿游、工业观光游、智慧安防体验游”三位一体的专属旅游体验区。
以上这些规划合理、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案例,都被整理成本书的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实例,供读者参考。
建设特色小镇除了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外,还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小镇“特色”如何鉴定?二是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特色小镇是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每个特色小镇3~5年内都会完成少则几亿、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融资难,是当地政府与参与企业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或痛点。
创新投融资模式,搭建基层投融资平台,是解决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举措。本书作者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研讨班”培训授课时发现,很多身为地方政府领导的学员对政府政策、管理类课程的领悟力较强,但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BT(“建设—移交”的简称,一种新型投融资建设模式)、TBT(政府将一个已建项目和一个待建项目打包处理,获得一个逐年增加的协议收入,最终收回待建项目的所有权益)、ABS(资产支持证券化融资模式)、PE(私募股权投资)、IPO(首次公开募股)等债权股权类投融资的专业知识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经常抱怨“太专业、不易理解、知识点难消化……”但他们同时也深知,这些都是必须要懂的知识。
《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书中收录了大量体系化的投融资与资本运作的专业知识。如果你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或准备在小镇经济领域有所建树,那么我强烈推荐你读这本书。它会帮助你在从事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工作时少走很多弯路,并有效地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融资的成功率。
高投入、长周期是特色小镇最显著的运营特点,纯粹市场化运作有较大难度,需要在政策背景下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才更容易取得商业模式的主动性。
本书遴选的多个成功运营的特色小镇案例,几乎覆盖了小镇经济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介绍它们的运营实践情况,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吸纳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使本书集政策性、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因此,这既是一本可以被你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实用型工具书,也是一本开阔眼界的财经读物。
毛大庆
博士,优客工场创始人
序2
在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构建特色小镇的号召之后,各地争先恐后地投资建设各类特色小镇,一时间许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纷纷上马,有的甚至投资近千亿元。可以说,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利于避免“大城市病”,能够因地制宜地实现绿色发展。
然而,一方面,特色小镇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建设必须避免盲目投资、效益低下、违背发展规律这些常犯的错误。再加上“融资难”这个很现实的痛点,导致如何通过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导小城镇建设走向健康之路显得格外重要。
《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一书的作者周红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吸纳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通过大量来自基层的实例对债权股权类投融资模式及操作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使全书集政策性、专业性与欣赏性于一体,令读者阅读此书时不会因为太专业生僻的内容而感到枯燥乏味。我个人认为此书对于关心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各方人士来说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刘涛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序3
与周红教授的结缘,源于牛铒商学院讲席的邀请。周红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对当前发展问题的深刻洞察,让学员们耳目一新,打开了全新视野。周教授不仅受到学员们的广泛欢迎,更与我个人的观念和个性十分相投,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镇化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特色小镇,作为城镇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组成部分,尤其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毫无疑问,特色小镇的春天到来了。
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钱从哪里来,怎么来?周红教授由此切入,将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阐述出来。如何少走弯路,如何搭建基层投融资平台,如何利用现代金融工具降低资金成本,这些尤其令政府领导学员关切的问题,在书中都有着生动而深入的解答。而对于那些投融资方面的专业术语,如PPP、BT、PE等,周教授的解析也令人耳目一新,便于快速理解其内涵。
既有专业性,又有易读性,这两点的结合,需要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的讲授功夫,这在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共享发展的理念,结合自身特质、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愿有志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读者能从此书中汲取营养,进而释放出强大的创新能量!
柯阳华
北京一村一品企业孵化器管理研究院院长
序4
真正的市场谋略者,善于闻风而动,乘势而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超过18年,现在看来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发展道路。而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早已脱离了单纯的圈地盖房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及时代任务促使“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强效化推进和爆发式增长阶段。“十三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建设的特色小镇超过1 370个,毫无疑问,特色小镇将是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风口。
在政府的号召下,投资打造特色小镇,也已成为地产企业的发展新方向。在我们的业务伙伴中,就有诸如碧桂园、绿城、宏泰、华夏幸福等知名地产开发商,将战略发展转向“特色小镇”,也产生了如碧桂园智慧生态科技小镇、绿城农业小镇、宏泰金融小镇等典型案例。
特色小镇在有效扩大投资,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同时,特色小镇也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进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特色小镇已成为万亿级投融资新风口,想要分一杯羹并非易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特色小镇前景美好,已在全国遍地撒种,但是想要圆满开花结果的确考验功力。“特色”从何而来?“特色”如何治理?这些实质性问题恐怕是我们畅想美好未来之前必须先要解决的。特色小镇从雏形到实施需创造性地打破金融与新技术、金融与产业链、金融与生态圈的桎梏,但由于融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交易结构设计复杂等问题,嵌套了投资、证券、政府、人文、产业规划,因此需要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三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利益互动,在特色小镇平台上共同运行,以便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推进和运营。
目前,特色小镇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明显落后于实践。不少投资商、当地政府开始与金融机构商谈合作事项,但大多数金融服务集中于传统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资本运作和特色商业模式培育认识不足,这成为小镇建设及后续运营中难以抹去的硬伤。
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周红教授从多年研究中总结归纳,从特色小镇的诞生背景、小镇建设规划,到融资模式、公司治理,直至企业上市,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高瞻远瞩地提炼出整套实操体系,系统全面地讲解特色小镇投融资与资本运作,使本书成为一本服务于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完整理论与操作手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整理了大量案例,并以专业眼光“复盘”,深入浅出地将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专业知识娓娓道来,由此成书,可谓业界一大幸事。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大幕已启,作为国家大力倡导的发展方向,将在未来几年迎来万亿元级的风口。我相信,周红教授的这本书能够给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以启迪和推动,能够成为各地打造特色小镇的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
章华
鼎信长城基金董事长
序5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要素分布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域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中,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先后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而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节点,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一书的作者周红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吸纳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大量来自基层的实例对债权股权类投融资模式及操作的专业知识进行简单易懂的讲解,让读者因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而身心愉悦。我个人认为此书贴近现实,值得一读。
张鹏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序6
当前,中国的产业如何转型与发展,是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看了周红老师的《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一书,启发很大,也引发了我对特色小镇的一些思考。
第一,特色小镇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亮点。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看,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驱动的传统模式已经被证明逐渐失去效用,是时候需要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模式了。特色小镇在这个时期的提出,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对国家城镇化发展思路、对中国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品质提升、对传统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中国社会资本的投资导向等,都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二,特色小镇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一个产业能否快速成长需要两个要素:一个是政府倡导和支持,另一个是社会资本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投资方向。这两个要素的叠加,将导致一个产业在某一时期内的快速成长,在我国,这种效应在近些年被不断证实。另外,我国面积大、民族多、文化多元,这就使得我国的区域性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也给特色小镇作为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天然活力。加之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开放性民族,特色小镇应该成为人们日常旅游的好去处。
第三,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模式是这个产业在未来3~5年能否兴起并走入正轨的关键成长要素。比如,如何梳理特色小镇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本地特色资源,并清晰界定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定位);如何构建特色小镇的顶层架构以解决市场化运作问题;如何使政府与社会资本,以及与小镇运营主体在核心诉求上相互协调一致;如何思考长期发展以解决小镇可持续性的证券化问题等,都是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成长、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产融互动是特色小镇成长的必然路径。任何一个产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资本的力量。一个新兴产业就像一个初创企业一样,少不了资本的助推。而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属性,注定了其重资产特征,这就更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系统思考如何融资的问题。可以说,特色小镇的成功要素“功能定位、运营模式、资本和治理结构”四个维度当中,资本要素是特色小镇能否成功的基础要素,同时也是未来特色小镇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是中国产业向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特色小镇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国势—产业—模式—路径”创新模式,周红老师在《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与实务》一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本书不仅在国家发展和产业趋势上高屋建瓴,更是在规划建设、顶层治理和资本运营等(模式和路径)的实操层面上底蕴深厚。所有这些,对特色小镇产业相关各方(政府、资本、企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特此推荐之!
李季
清华产业研究所所长
序7
我是国家某部委选派挂职陕西省略阳县的副县长,接受邀请为周红老师的新书作序。我没写过序,更没写过书。但我想把挂职贫困县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把不可思议的贫穷实况展现给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也想把无可替代的生态绿色介绍给渴望健康又想做事创业的人们。扶贫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这本书里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我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思路,随着一个个独具生态绿色优势又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小镇的成功,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提出2020年要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一些嗅到商机的社会资本果断出手,先在某个历史文化古镇试点突破。其他资本闻风追赶,小镇投资规模也水涨船高,有的小镇投资已近千亿元。贵州的小镇建设就是遵循此例,江浙地区的经典案例更是可圈可点,这些都可在书中了解一二。
本书更大的价值,是系统阐述了怎样将国家的规划蓝图,精准又高效地落实到各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来。就拿略阳县来说,略阳乌鸡世界闻名,杜仲、天麻等中药材自然生长,品质享誉国内。但全县“八山一水一地”的地理特点,除了带来堪称仙境的旖旎风光外,单门独户、绵延数公里的村庄布局也为小镇的规划、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转移性支付、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对股权/债权投融资、企业资本运作和上市操作不太熟悉,虽然发展意愿强烈、工作勤奋刻苦,但消化领悟国家相关政策规划需要时间,对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从理解到执行还有段路要走。
“无论面对任何类型的特色小镇,我都可以分分钟对它进行全方位打造,从规划设计到产业定位,再到商业模式,直到链接资本运作抓手,把所有能尽其用的资源进行整合规划,造就出不同特色的小城镇来。”这是周老师在本书后记里自豪的宣示。全书也是按照解决上述实际、关键问题,分章划节“手把手”来教的。书中内容紧贴中国特色和发展实际,概括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历史背景,科学定义了特色小镇的本质特点,详细介绍了构思、规划、设计特色小镇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资本运作的模式和方法。
作为挂职贫困县的扶贫副县长,大量贫困户从山区集中安置到城镇,丢掉了农耕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后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要为本书写序,近几天集中研究了特色小镇建设,我欣喜地找到了这样一条现成的出路。再加上周老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受聘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长期深耕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多年在金融领域讲授相关课程、指导有关项目)等,我相信只要遵循,定能成事。对我这么有用的内容,相信对你也会有帮助。
潘祝华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