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书,文笔优美,兼有很美的武夷山自然风光图片,让人不但受到智慧启迪,同时亦得到山水大美的陶冶。武夷山风光绝美,人文景观丰厚,作者以其身为武夷山人的特殊优势,由建莲之开落话因果,由金斑喙风蝶言诚信,由壁立万仞明三学,由天心明月话悟道。又由朱熹故居“不远复”匾,联系到反省、忏悔;由“枕流漱石”的题字,引发出禅学三境;由朱熹“牧斋”之号,阐发了禅宗“牧牛”、“牧心”、“自牧”等等。真是信手拈来,自然人文,皆寓禅理,启人智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倾情推荐本书——“禅语有言:搬柴运水,无非妙道。可见,游山玩水,亦当触境是禅。武夷山水触目皆有禅意,《禅释武夷山》将带领您禅游武夷,在饱览秀美山色水景的同时,获得无限禅悦。
推荐序
去年九月,我在参加武夷山禅茶文化节活动期间,有幸结识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交谈间感到法师思维敏捷,言辞雅训,禅机任运,充满智慧。一个多月前,泽道法师托宣方贤契把他一部正准备出版的书稿《禅释武夷山》带给我,希望我为此书写一篇序。当时,我手边事情实在太多,没顾得上看书的内容,只看了一下书名,心里在想这武夷山怎么个“禅释”法?日前,宣方贤契来催序文,我只得挤时间来看书稿了。谁知一开始看,就放不下了。结果,把本来计划中的其他事都放在了一边,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一口气把它全部看完了。我没想到,武夷山还真有不少可以大大地“禅释”一番的东西呢!
武夷山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厚。泽道法师由建莲之开落话因果,由金斑喙风蝶言诚信,由壁立万仞明三学,由天心明月话悟道。又由朱熹故居“不远复”匾,联系到反省、忏悔;由“枕流漱石”的题字,引发出禅学三境;由朱熹“牧斋”之号,阐发了禅宗“牧牛”、“牧心”、“自牧”的禅修法门等等。真是信手拈来,自然人文,皆寓禅理,启人智慧。
禅语有言:搬柴运水,无非妙道。可见,游山玩水,亦当触境是禅。武夷山水触目皆有禅意,泽道法师的《禅释武夷山》将带领您禅游武夷,在饱览秀美山色水景的同时,获得无限佛慧禅悦。
闲活少说,请诸位还是快看本书正文吧!
楼宇烈
释泽道,1960年出生于福建建阳水吉镇。1988年,入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经20余年艰辛,使有2000多年历史的天心永乐禅寺得以重光。作为一个武夷山人,他深爱着武夷山的一草一木,以其诗心禅悟为所有喜爱武夷山的人作一导游。
自序
第一版推荐序/楼宇烈
禅之理
因果篇建莲开落话因果
不二篇第一山与不二门
解空篇空谷传声声亦空
无常篇逝者如斯话无常
清净篇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忏悔篇不远复,归来去
三学篇壁立万仞论三学
禅之悟
顿渐篇渐入佳境说顿渐
棒喝篇横行几步又何妨
三镜篇从漱流枕石到漱石枕流
明心篇心即是佛
悟道篇天心明月
牧心篇牧斋·牧牛·牧心
妙悟篇妙法在莲花中
禅之味
诚信篇金斑喙凤蝶
禅茶篇禅茶一味是何味
自在篇微笑使者弥勒佛
空有篇万有一空,一空万有
破执篇生命中的断舍离
惜福篇白水——幸福的另一种理由
止止篇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信仰篇处处是道场,念念是佛音
后记
儒、释、道三教同山,是武夷山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三教虽在不同年代呈现各领风骚的局面,但三者互相渗透之紧密、互相交融之完美堪称独一无二。古代的武夷山,寺院庵堂林立,有的先由道士居住后被佛家接管,有的先是释子居住后被道人重建,甚至出现佛道同处一寺的“佛道不分家”局面。理学南传后,蛰居武夷山的理学家们与禅师、道士过从甚密,纷纷援佛入儒,引儒入佛。特别是朱熹,他把儒、释、道的精髓糅合进博大的朱子理学体系。水帘洞下曾经同时祀奉孔子、老子和佛祖的三教堂便是这一文化景观的见证。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
国朝王复礼曰:“今三教堂不知起于何代,且闻向来羽士住持,则以老子居中,衲子住持则以释迦居中,惟吾夫子屈尊处末,亵渎至极,是所望于崇邑当事诸君为之整饬耳。”
可见,尽管三教和谐共处,但不同的信仰者总会为它们排序定次,分出一二来。三教虽然互通,教理仍然泾渭分明。道教素来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儒家用科考来定“三元”和“三甲”,足见道家和儒家都推崇排序定次,喜欢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事物,落入一元论中,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佛家倡导“不二法门”,用对立和统一的方法去识别多元世界,尽管世间万物的外在形体有所不同,但内容和实质都是统一的、平等的。不二法门让佛教更加圆融,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武夷山天游峰上的“第一山”石刻,晒布岩的“第十六洞天”石刻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唯我独尊的一元论烙印。同样,传颂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也多少有点片面。相形之下,谷牧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同是祖国好河山,何必比试论高低”,赵朴初的“一月两游,神州名胜,武夷接着黄山,各逞奇争艳,双绝人寰”则蕴涵了佛家“不二”之见地。
既然三教中的道和儒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那么三教又怎能和谐共处呢?佛教不二的强大包容性无形中成了三教同山的“不二法门”。作为武夷文化的历史遗存,杜葛寨的“不二门”见证了这一切。
在佛教寺院的大门常会看到“不二门”的门坊,既指进了这个门就进入了佛门清净之地,也指通过这个门可以到达“不二”的最高境界。因此,“不二门”实际上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代名词,也成了智慧、真理和包容的代名词被广泛应用。
何为不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令人忍俊不禁。
导游说:“不二,就是做人要讲诚信,要说一不二。”
店主说:“不二,就是不二价,不打折。”
游客说:“不二,就是此景第一,没有第二。”
老人家说:“不二,就是做人要厚道,不要说一套,做一套。”
母亲说:“不二,就是对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心。”
女人说:“不二,就是好女不事二夫。”
记者说:“不二,就是报道新闻要有一说一,不能是一报二。”
党员说:“不二,就是对党要忠贞不二。”
教授说:“不二,就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侨胞说:“不二,就是国家统一,不能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