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依据公路行业最新的现行标准规范,紧密结合养护工程的实践,系统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公路病害的现状,对公路病害形成机理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土木、机械、管理学科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路基养护、路面养护、桥梁养护、隧道养护、涵洞养护、沿线设施养护、突发灾害的防治、绿化养护、高速公路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养护技术与生产管理、路政管理等。《实用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编写过程中广泛采集现有资料,吸收目前国内外公路养护工作的宝贵经验,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密切结合公路养护的生产实践。
《实用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内容全面,切合实际,实用性强,可以作为广大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技术工作人员和养护单位机械专业人员工作指导用书,也可供各级公路管理部门领导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或作为公路养护与管理专业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及职业培训教材。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与公路的相互影响及作用
1.1.1 车辆荷载的作用
1.1.2 自然因素的影响
1.2 公路养护的任务与工程分类
1.2.1 公路养护的任务
1.2.2 公路养护工程的分类与作业内容
1.3 公路养护技术政策和措施
1.4 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方向
1.4.1 公路管理体制
1.4.2 公路养护机制
1.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4 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2章 公路路基养护
2.1 路基养护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2.2 路基的日常养护与维修
2.2.1 路肩的养护
2.2.2 边坡的养护
2.2.3 排水设施的养护
2.2.4 挡土墙、护岸和透水路堤的养护
2.3 路基翻浆的防治
2.3.1 翻浆发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3.2 翻浆的分类与分级
2.3.3 翻浆的防治措施
2.3.4 翻浆路段的养护
2.4 特殊地区路基养护
2.4.1 盐渍土地区路基养护
2.4.2 黄土地区路基养护
2.4.3 沙漠地区路基养护
2.4.4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养护
2.4.5 泥沼及软土地区路基养护
第3章 公路路面养护
3.1 概述
3.1.1 路面养护的目的
3.1.2 沥青路面养护的要求
3.1.3 水泥路面养护的要求
3.2 沥青类路面的养护
3.2.1 沥青路面的日常养护
3.2.2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破坏原因及维修措施
3.2.3 路面罩面
3.2.4 路面翻修与再生利用
3.2.5 路面补强
3.2.6 路面加宽
3.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
3.3.1 养护要求
3.3.2 养护对策
3.3.3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常见问题
3.3.4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分析
3.3.5 裂缝维修
3.3.6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
3.3.7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
3.3.8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宽
3.4 碎(砾)石路面及其他粒料路面的养护
3.5 改善土路面养护
3.5.1 基本要求
3.5.2 改善土路面
3.5.3 改善土路面的养护
3.6 路面基层的改善
3.6.1 基层的加宽与补强
3.6.2 基层的翻修与重铺
第4章 公路桥梁养护
4.1 概述
4.1.1 公路桥涵养护的目的与意义
4.1.2 公路桥涵养护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4.1.3 公路桥涵养护的技术政策
4.2 桥梁检查与检验
4.2.1 桥梁检查
4.2.2 桥梁检验
4.2.3 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
4.3 桥梁上部构造的养护
4.3.1 养护基本要求
4.3.2 桥面铺装的养护
4.3.3 桥面排水设施的养护
……
第5章 公路隧道养护
第6章 涵洞的养护
第7章 公路沿线设施养护
第8章 公路突发灾害预防治理
第9章 公路绿化养护与管理
第10章 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
第11章 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
第12章 公路养护技术与生产管理
第13章 公路路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公路防雪设施,应维护原有状态。对倒毁残损的,应修理加固或补充;设置不当的应纠正,使其发挥防雪作用。
(2)路基填方高度不宜小于1m,即除满足不同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路基填筑的最小高度外,再另加50cm保护层。若受地形限制,路基填筑高度不够时,应铺筑保温隔离层。隔温材料可采用泥炭、炉渣、碎砖等,防止热融对冻土的破坏。
(3)加强排水,防止地表积水,保持路基干燥,减少水融,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
①完善路基侧向保护和纵横向排水系统,分段截流地表径流,使其通过桥涵排出到路基下方坡脚20m以外。
②不得破坏路基坡脚20m以内地貌,不得挖除原有草皮。
③取土坑应设在路基坡脚20m以外。
④在路基上侧20m处开挖截水沟,防止雨雪水沿路基坡脚长流或向低处汇集,造成地表水下渗,路基下动土层上限下降。
⑤疏浚边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时,要防止破坏冻层,导致冻土融化,产生边坡坍塌。
(4)养护材料要尽量选用砂砾等非冻胀性材料,不要选用黏土,重黏土之类毛细作用强、冻胀性大的养护材料。防护构造物应选用耐融性材料。选用防水、干硬性砂浆和混凝土时,在冰冻深度范围,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下水或地面水浸溢到地面或路面上,自下而上逐层冻结,形成涎流冰,东北地区常称为“冰湖”。涎流冰的治理可采用下列方法。
(1)将路基上侧的泉水、夹层和透水层的渗水,从保温暗沟(或导管)导流出路基外。如含水层下尚有不冻结的下层含水层,可将上层水导入下层含水层中排出。具体做法是:将泉水源头至路基挖成1m深沟。上面覆盖柴草保温材料,再修一小坝积水井(观察眼),路基下放导管(直径30cm),管的周围用保温材料包裹,防止结冰,避免冰丘的形成。
(2)提高溪旁路基的高度,使其高于涎流冰面60cm以上。因受地形或纵坡限制不能提高路基时,可在临水一侧路外筑堤埂或在路侧溪流初结冰后,从中部凿开一道水沟,用树枝杂草覆盖加铺土或雪保温,使水流沿水沟流动,避免溢流上路。如地形许可,可将溪流改至远离公路处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