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陈恭禄先生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
《中国通史》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中国通史》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本书现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陈恭禄先生的《中国通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人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代序章开沅
自序
第一篇
我国地理及其影响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渐开拓——谬误之实例——自然区域——河流——土壤与气候——矿产——治乱之一解释——耕地之估计——地理与职业——地理与政治——对外观念——经济情状——建设路径
第二篇
史前社会
史前之说明——老北京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体质——推定年代之标准——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来——先祖——汤之故事——大甲——祖乙——盘庚——武丁——商季诸王——纣之故事——王之威权——传位制——官制——疆域——邻国——生活情状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强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封建制度——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东方——东南夷——社会情状
第五篇
东周
王之地位——五国疆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楚之争——晋悼公——弭兵之会——小国担负之一斑
第六篇
东周(续前)
大夫专政——公孙侨——楚灵王——晋宋诸国-吴之兴亡——越之崛兴——文化区域之扩大——封建之破坏——享受之不平——战争情状之一斑——农民之苦——工商——社会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战国
战国——三国之疆域——变法之趋势——魏文侯——韩昭侯、吴起相楚——商鞅之变法——田氏篡齐——燕之形势——中央集权——称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开拓
第八篇
战国(续前)
秦惠王——齐之强大——合从——连横——秦昭王——养客之风气——列国之情状——秦灭六国——文化区域——武备之进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学艺
学艺之发达——孔子略传——孔子学说——子思——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法家——文学
第十篇
秦
始皇为人——皇帝之尊严——官制——疆域——关中之经营——驰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宁人民——北筑长城——南征——兴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第十七篇
第十八篇
第十九篇
第二十篇
……
周之先祖 周在西方,战国时人称其始祖后稷,服事虞夏,而周人所言则与之异。《诗?大雅?生民》篇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此为关于后稷之最早故事。鲁为后稷之后,亦有传说。《鲁颂?閟宫》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就诗人歌咏之故事而论,姜嫄为最早之人类,后稷之生,乃上帝之命。《閟宫》且称: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是明言其有天下矣。诗人称后稷教民稼穑,实则稼穑为逐渐改进之事业,种殖黍稻,决非一时所能发明,或为一人教民之功。就其名称而论,后为尊称,稷指稼穑有功。后人言其名弃,乃附会诗人之故事而成,故事同于神话,为一传说而已。
《周本纪》称弃至文王共十五世,其说颇有疑问。周人歌咏其显赫之先祖,一、为公刘。公刘勤于农事,积聚多而武力强,迁居于京,于是疆土益广,军力益强。二、大王。大王一称古公,亶父则为其名。诗人言其迁岐,疆理经界,授民耕地,设官治之,更作宗庙宫室。《孟子》言其迁峻,系避狄人之祸,不合于诗人所咏之事实。《閟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则较合于当时之情状。大王为杰出之英王,故诗人称为后稷之孙。王为强大国君之尊称,大王乃其自称也。《周本纪》言王有三子,而爱其少子季历。三、王季。季即季历,继父嗣位。诗人歌咏之词,备极赞美,然未有具体之事实,且涉夸大,当不能视为实录。周至王季,基础益固,则为事实。
文王 文王名昌,为周伟大之国君,亦儒家之圣王。文王为其在世之尊称,周能克商,多其经营之力。诗人歌咏文王,尽为赞美之辞,称其家庭生活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言其圣德化民,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思想之所本。文王节俭勤劳,爱恤人民,其妻为商之贵族。《周书》记其臣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而为后世盛称之太公望,则未提及。太公故事,杂有后人附会之说也。诗人言文王武功,则为伐密、伐崇。后人称密在安定阴密县,崇在丰镐之间。文王所伐之国,据古书所记不止二国,而诗人独以崇、密为言,二国强大,为周敌国,盖无可疑。于是周地益广而兵力益强。诗人称为“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四方无敢侮周,皆其明证。商周之关系,时而互相为寇,时而和亲,后世盛称文王事殷,盖本于儒家之说。附会者更言纣囚文王于羑里,周臣求美女、良马、奇物以献纣,纣乃赦之。文王在位五十年,及死,诗人以为灵在上帝左右,尚能降福于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