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旨归旨趣为问题意识进行逻辑架构, 设立多重视域以重新定位时代风向下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逻辑起点与育人模式的路径铺设, 以期多轮驱动课程思政改革提质增效。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层面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存在题域重复、 论调单一等诸多不足。 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 导致课程思政改革普遍存在三类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 目标不清; 二是贯彻落实不够、 路径不畅; 三是支撑保障不力、 成效不彰。 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自为政 两张皮, 德智不融, 知行不一, 直接体现在资源累积上, 无法生成融知识传授、 价值疏导、 品格涵养、 审美熏陶为一体的优质教学内容, 德育效果受限, 智育内容空泛, 陷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自说自话、 单向思维泥沼。
本书通过审视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机理路径, 吸收多重视域精华, 挖掘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共融共生的增长点。 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契机, 打通关键节点, 以智能赋能, 明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方向, 思政内容持续生产加工、 全媒体传播推广等教学手段改造升级。 以规模化柔性生产, 缩短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研发周期, 避免低效率、 低质量、 重复性内容生产, 节约教学成本, 提高研发效率, 提高资源开发效能, 夯实文化内涵建设, 达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 双线并进, 义旨合一。
本书集学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作出如下创新。
一是上篇顶层设计层面, 重理论研究, 学理性突出, 问题意识鲜明, 全面审视新时代对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篇借助多重视域, 审视新时代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当代命题, 直面改革主体教师实践困境与学生现实需求, 把握群体特点、 痛点和期待。 以孵化、 提升、 集聚、 创新为目标,运用人工智能资源富集、 专业化分工等优势, 导入大数据、 云计算等高新技术, 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载体, 演绎如何搭建人工智能协同育人平台, 促使人才、 信息等要素整合,优化升级价值链条, 创新育人元素, 孵化具有文化凝聚力、 精神推动力、 价值引领力的课程思政优质内容,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课程思政优质资源与服务。 以高质量内容生产与传播, 在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内容完善、 教学方法改进等关键环节融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丰富课程思政文化产品供给和要素市场, 整合育人资源, 提升双育创意内涵和文化附加值, 增强双育感染力。 由此解决当下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诉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 不平衡的主要矛盾,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精准 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落实、 落细、 落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做实、 做强、做大。
二是下篇路径实施层面, 重实践探索, 实操性鲜明, 全面演绎专业群、 示范课程、 教学策略、 评价体系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改革。
下篇阐述了会展策划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课程建设主战场、 专业建设主阵地、 课堂教学主渠道、 教师队伍主力军, 形成全格局、 全体系、 全要素改革矩阵, 以期解决课程思政目标不明、 路径不清、 效果不彰之痼疾。 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策划文案为案例, 演绎如何打造真善美外化于形、 内化于心的协同育人生态,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择选阅读为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着力应对数字化时代浅学习情境, 以三种类型阅读锻造优质育人产品与服务, 改善受众体验, 打造深度学习阅读场景, 从生产到联合学生再生产, 从一次文本到再生文本, 生生不息, 持续供给。 搭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增进政企行校媒跨界合作与跨域交流, 将教学改革与资源设有机结合, 形成内容广泛、 渗透力强的优质教学资源, 促使象牙塔内、 自?环、 封闭型教学转向开放共享型教学, 单一教育主体转向社会共建、 共治、 共 享, 从而充分实现员、 全程、 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实乃系统工程, 非一个专业、 一门课程、 一位教师力之所及, 需调动各方资源,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从专业群到专业、 从课程设计到教学策略、 从目标设定到评价体系, 进行自上而下整体集成式改革, 借力人工智能人才、 技术、 资金优势, 优化配置行业、 企业、 协会、 社会团体资源, 调动两个市场、 两种手段, 外引内联打通学科藩篱, 进行项目整合重构, 搭建资源共享、 产出高效的技术技能服务创新平台, 汇聚优质教育要素, 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改革 搭平台、 聚资源、 育生态、 传文化 的综合效能。
本书是广东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研究项目 (德育专项) 研究成果, 由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李薇老师、 广东省技术能手沈大明老师合著。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 作者参考了许多专家观点、 理论, 参考文献中尽量详尽列出, 如有遗漏, 敬请谅解。
引言
第1节 研究意义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点
上篇 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第1章 惊涛拍岸:课程思政改革形势研判
第1节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一、 人工智能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挑战
二、 人工智能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机遇
第二节 符号消费视域下的当代青年认同危机
一、 符号消费的逻辑推演: 生产传播认同
二、 符号消费的族群特征: 蚁族 生存之忧与 新穷人发展之惑
三、 符号消费导致当代青年认同危机的三重危害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知道到体道
一、 旨归: 从知道到体道
二、 范畴: 从文本到话语
三、 路径: 从独白到对话
第二章 闻风相悦:中外德育发展管窥
第1节 士人精神传承与中国德育发展
一、 目标层面: 中国传统德育强调士人精神
二、 路径层面: 中国传统德育重视道德践履
三、 比较视角: 中西德育相得益彰
第二节 西方主知与主情的德育变奏
一、 伦理德性
二、 教育即生活
三、 道德认知学派
四、 价值澄清学派
五、 体谅关怀理论
六、 品格教育学派
第三节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疾风劲草: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第1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辨析
一、 当前学界两种声音: 怀疑与肯定
二、 课程思政基本问题澄清
第二节 互联网思维与课程思政建设
一、 互联网思维下协同育人机制理论预设
二、 互联网思维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内容: 一库一中心
三、 一库一中心 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与成效
第三节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模式探索
一、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语境
二、 新文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启发
三、 构建 三育三全 高职文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第四节 基于文化产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一、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融合机理
二、 基于文化产业的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第四章 美美与共:审美范畴与课程思政建设
第1节 审美大众化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
一、 审美大众化时代美育实践的困境
二、 课程思政内容生产: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设美的生活世界
三、 课程思政渠道建设: 重视体验, 提升品质, 协同共建共享 互联网 智慧美育
第二节 阿多诺审美救赎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启发
一、 审美救赎的必要性: 文化工业批判与课程思政价值重估
二、 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反艺术 与课程思政品格重塑
三、 审美救赎的可行性: 审美乌托邦幻灭与课程思政体验重建
第五章 天光云影:工科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
第1节 国际工程教育对课程思政的启示
一、 目的合理性: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得与失
二、 手段可行性: CDIO 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第二节 新工业革命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
一、 新工业革命 对高职人才的新要求
二、 新工业革命 视域下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策略
下篇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第六章 大道如虹:会展策划专业群课程思政实践
第1节 实践背景与实践内容
一、 固本强基: 党建引领 赋能专业群建设
二、 守正创新: 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
三、 提质创优: 构建三结合五主体质量评价体系, 健全激励机制
第二节 特色与创新
一、 新策略党建引领专业群建设, 教师党支部承载国家战略, 融合德智分离 两张皮
二、 新体系 五育 课程思政体系抓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 煮熟知行不一 夹生饭
三、 新手段 五进 工作法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拔掉痕迹主义 无根树
四、 新机制构建三结合五主体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多维激励机制, 拆除形式主义 花架子
第七章 红旗如画: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计案例
第1节 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一、 课程定位
二、 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 课程设计理念
二、 课程设计思路
第八章 万法如一: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第1节 阅读与深度学习
第二节 三种阅读类型
一、 对话型阅读, 澄明意义
二、 跨界式阅读, 丰富内容
三、 多元化阅读, 开阔视野
第九章 善终如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第1节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第二节 评价体系实践案例
一、 宏观层面: 专业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案例
二、 微观层面: 课程教学评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