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让孩子先站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完全依赖,他们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问题容易慌乱,碰到挫折就变得沮丧。而忙于工作的父母们也因教育孩子的时间有限,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往往失之偏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究其原因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尊严缺失!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与自身家庭教育经验,通过近二百个通俗易懂、亦理亦趣的家庭教育故事,围绕孩子尊严养成的各个方面展开,让广大父母明白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尊,真正地让孩子“站起来”。读者可以根据书中内容,举一反三,很好地解决有关孩子自立的问题。相信本书能给父母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当孩子拥有自立和自尊,就会更加热爱生活。重新定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问题”,让孩子健康自由地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30年的心得集萃,打造亲子教育全新理念。
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教育经历,告诉父母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要通过最自然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完全自立、自尊。
书中围绕培养孩子尊严的核心问题,准确地传达出了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他自尊、自立,真正地“站起来”。
给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妈妈爱你,常常为你担心,为你祈祷,更为了你而发奋工作。曾经不知道怎样才能对你更好,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倾注了无数心血,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没有得到好的效果,随之换来的却是你对我的不满和埋怨。我在彷徨中,一度不知所措。
但后来,我在与你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找到了一些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于是,我更加注意观察你,渐渐地找到了教育你、与你相处的更好的办法,并最终得到了你的肯定和信赖。看着你一天一天长大、成熟和能干,妈妈的心中充满了欢喜。妈妈便想把自己的教育方法,与仍然徘徊在教育子女的十字路口的父母们一起分享、一起探讨、一起传承。
妈妈以前喜欢让你听话,让你接受各种事物的规则,稍有差池,妈妈就批评你;如果做好了,妈妈就表扬你,甚至给你各种奖励。后来,妈妈发觉,开始你还有一点兴趣,还有一点耐心,但随着你慢慢长大,也就不那么愿意配合妈妈的意见和思路,渐渐和妈妈闹起别扭来了,以至于在后来的事情中,往往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妈妈开始生气,你也常常陷入困惑之中。于是,妈妈让自己静下来,仔细地分析了自己教育你的方法。我突然发觉自己不该采取诱惑、引导、要求、管理、强硬的方式要你循规蹈矩,做一个乖孩子的样子。我想,正因为妈妈一开始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让你的心理空间受到巨大的压制,主动力不仅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增长,相反是在退化,对生活的乐趣也逐渐减退,生活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开始妈妈并未察觉,才导致你后来与妈妈的教育不协调。在不协调的时候,妈妈也一度采取打骂、刺激、诱惑等各种办法,虽然有时解决了表面问题,但随后你逆反的态度就更变本加厉,以至于妈妈没有别的办法,只剩下叹气的分儿了。
所以,妈妈总结了各种事情的处理情况,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不应该以你的各种表现是否符合生活中的各种秩序作为标准,也不能以这个标准来作为衡量你能力和进步的标尺。恰恰相反,妈妈应该以此作为对你教育失败的标志。妈妈后来明白,只有给你更多的空间,让你自己去动,自己去乱,自己去收集信息,自己去总结成长,才能够提升你的能力,培养你的主动性。妈妈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给你提供各种咨询,防止你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而且妈妈认识到,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才能够自立、自强。
当妈妈开始对以前的不当行为做出纠正之后,才慢慢发觉这前后转换的过程是神奇而美妙的。想不到从一般的教育到真正的教育,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这么多的奥秘。妈妈明白,当初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才导致了各种错误。如果当初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正确地引导你,循序渐进的话,就会让你一开始就得到最好的教育,也不至于让你和我之间闹得不可开交,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惭惭地,妈妈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慢慢改变了对你的态度和方法,而我也惊喜地看到了你的变化。首先你不再娇气,遇到困难,你总是会努力面对。其次,你做任何事情,也不再急功近利了,而是很坦然地面对生活,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显得从容而淡定。当然,你做事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其实,现在想来,妈妈觉得教育原来也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只要一开始就怀着一颗健康的、自然的、平衡的心,不急功近利,敢于抛弃传统的教育方法,充分思考和理解,就一定能够找到教育好你的方式。
虽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流行的教育理念,但一般只是触及促进孩子的真性情的皮毛,有的还往往利用孩子的真性情,实际上是为更进一步地挤压孩子的真性情,为“听话”和“学死知识”服务。当然,还有更厉害的,干脆就片面地实施“磨难教育”,把孩子送入了更加被动的深渊。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生活压力过大,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对孩子将来的生活道路充满了忧虑,才急于求成;还有一方面就是历史传统文化的习惯,得之于祖辈那里的就是这一套,施之于今天的孩子的仍然是这一套,加之没有较好的教育新理念和新环境的刺激,所以就以一贯之,一蹴而就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往最开始的那条死路上走,否则我们也同样陷入了那样的深渊中,仍然找不到解决之道。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逐步摆脱了那样的困境,走上了一条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路。我坚信,假如我的孩子是一位服装设计师,那她设计的服装一定更有创造力,充满了打动别人的气质。因为她不仅应付了生活的表面秩序,而且拥有非常生动的文化内蕴,这就是她的优势。拥有主动能力的孩子才是社会最需要的,这是时代的呼唤。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必须“让孩子先站起来”。只有让孩子站起来,孩子才会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想必很多父母都能明白这点,剩下来的,就是父母要克服自己急切的、片面的、盲目的、侥幸的心理,面对事实,耐心踏实地教育孩子。
我的孩子,很庆幸妈妈把你教得很好,也希望你能保持自己的优秀,迎接美好的未来!
于平
2009年12月
于平,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读过小学、中学、大学,当过步兵、通讯兵、卫生兵,后来做了多年教师,致力于教育事业,被长沙某著名青少年问题学校聘请为副校长。父亲是当地闻名的数学老师,母亲是幼儿园老师,丈夫是小学老师。本书是作者集三十年思想、经历、感受之精华于一身的精彩篇章。
序言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
1 一个没有尊严的孩子,好似一个天生的佝偻患者
2 只有尊严,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身心健康
3 尊严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4 善用尊重,教育会容易得多
5 尊重必须从一言一行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第二章 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1 不自觉间流露出的高姿态
2 我们的急于求成会让孩子得不偿失
3 我坚信:天下没有懒孩子
4 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能力
第三章 孩子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求
1 先从自己做起,再去教育孩子
2 我们看不顺眼的事情,可能是孩子的享受
3 孩子成长力量的源泉是自己
4 强求让孩子更加远离自己的能力
第四章 自己的错误让你自己改正
1 身心分离的孩子会一事无成
2 打骂会使孩子丧失自我
3 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惩罚自己
4 保持和孩子萍水相逢的亲爱关系
第五章 父母不是家里绝对的“老大”
1 父母不做孩子的“长官”
2 享受自律的父母是好父母
3 父母应该防止自己心理可能潜在的变异
4 孩子也是家里的“老大”
第六章 尽一切可能呵护孩子的心灵
1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纯洁而又零乱的心理
2 一定要呵护孩子最初的自己
3 父母可能需要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的事情
4 孩子的心态可能是父母无法想象的正确
5 事情往往并不是表面上所看见的那样
6 孩子往往只是表现问题的人
第七章 鼓励孩子学会真正的生活
1 主动的生活会让孩子拥有超强的能力
2 真实的生活会让孩子变得主动
3 让孩子在生活中体现自己
4 要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生活
5 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的感受,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
第八章 成就孩子一生的思维方法
1 思维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
2 思维通过万变的过程体现价值
3 让孩子做好打开思维的准备
4 让孩子把握住思维转变的关键
第九章 平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1 父母应该了解学校与孩子的关系是什么
2 不要让错误的思想扰乱了孩子的成长
3 怎样设计孩子的学习模式
4 让孩子们获得健康的学习方式
5 不要歪曲了学习中的秩序
6 学校是离不开社会的
尾声 用文化观照整个世界
第一章 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
1 一个没有尊严的孩子,好似一个天生的佝偻患者
请叫我柯纹小姐,好吗?
有一天,孩子也许受到了什么新思想的影响,一进家门,就对着我喊:“于平女士,我回来了!”并扬扬自得地站在门口。
我有点诧异,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孩子,还以为孩子喊错了,或者我听错了,等着孩子喊第二声。结果,孩子还是喊那一句:“我回来了,于平女士。”
我终于听明白了,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平时确实太疏忽了,居然忘掉了尊重孩子,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应了一声后回头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但事后我认真地想道,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叫我“女士”呢?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叫孩子“小姐”呢?这不是我们相互尊重的最好表现吗?
第二天,孩子一进家门,我就抢先朝孩子喊道:“柯纹小姐,回来了?”
孩子像我昨天一样,开始像被雷击,接着有点诧异地望着我,说不出话来。我就只好又重复了一遍,她才笑吟吟地看着我,冲我应了一声,并欢天喜地地写作业去了。
奇怪的是,我发觉经常这样做以后,孩子很多时候表现得很庄重,也不像从前那样随意撒娇了,还会更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探讨一些问题。
家长是不是“大人”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孩子的外婆不停地数落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孩子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地不认真吃饭、做小动作。孩子的外婆仍然不停地说,用左一声右一声的“我们大人”作起始的话,接连不断,显得特别刺耳。
孩子很不耐烦地说道:“你们大人,你们大人又怎么样嘛!别用大人来压我。”我一看孩子产生了逆反情绪,赶快劝住孩子的外婆别再说什么“我们大人”了。孩子的外婆很不服气地说:“我们本来就是大人嘛,有什么不对?”我解释说:“是的,从体格上来说,孩子是小孩,我们是大人。但是,我们口口声声地以大人自称,就绝不仅是指体格的大小关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尊卑关系,妄图以这种尊卑关系来压孩子,是不对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情绪。我们应该把握好教育尺度,孩子才能接受。”
说完,孩子接声道:“就是。”随后我给孩子讲道:“吃饭本身也可以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应该有一个度,不能毫无节制,基本上还是要认真吃饭,尊重大家,遵守吃饭时间。”孩子听后,就有所接受,小动作和不服气的心态明显有所收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