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应于偏远农村地区、基于适龄学生人数较少的客观事实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以村小和教学点为主要形式,它们是农村学校最后的20%,是关涉农村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阐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独特价值,梳理了其发展政策与面临的困境,展示了社会多元主体改善或振兴小规模学校的实践探索,集中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并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适合于关心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公益组织、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阅读。
第1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由来及其发展概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界定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必然性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四、各国或地区建设和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策略及实践探索
第2章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调整及各地的恢复、调整情况
一、中央的布局调整政策
二、地方政府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过程
三、地方的恢复、调整情况
四、农村学校的资源配置
五、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的反思
第3章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及困境
一、“百所村小”基本情况
二、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4章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实践探索
一、依托各项工程,将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
二、开展“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三、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四、社会力量和村民集体的介入与帮助
第5章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二、多途径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三、探索多样化、适切性的教师培训
第6章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
一、通过建立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督导
二、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改革实验
三、创新复式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四、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五、吸收社会力量,创新办学模式
第7章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建议
一、明确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责任主体
二、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三、制定专项政策,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四、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五、加强乡镇教育统一领导建设,带动学区整体发展
六、鼓励社区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办学模式
附录
附录1 美国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之反思
附录2 日本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复式教学
附录3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附录4 中国台湾偏乡教育改进计划经验分享
后记
《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
五是综合构建农村教师成长平台,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综合构建农村教师成长平台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补充困难问题,同时也能较好地缓解教师的职业怠倦,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基础。农村教师成长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落实职称倾斜政策,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职称晋升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不仅关系到工资待遇的提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认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动力与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怠倦,与职称晋升机会有限直接相关。2013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贯彻落实该政策,职称晋升向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打造农村教师成长的制度平台,对于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重要途径。当前,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与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契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应利用好这些工程,开发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专业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两种需求出发,专门设计为教师教学服务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增强农村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提升教师培训水平,畅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渠道。首先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规定,中小学每年要拿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5%、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教师培训。而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较少,因而相应的经费不足以满足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经费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议在“国培”计划中单列一定指标用于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省级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提供专项的培训基金,使之与大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标准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