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两个部分。“文学民族志”是笔者近三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范式,采用人类学的知识,借鉴人类学方法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笔者在传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张。“文学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参与观察、现场取证、乡土知识;即在精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到作品的发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体察作家在作品中“从生活中来”的细节,以及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尽量还原“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的本来。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所以笔者选择乡土文学进行实验探索;希望通过文学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诸如文学评论的“索隐派”、“评点派”、“题咏派”等基础上有所创新,也突破文学研究“考证派”的方法而呈现人类学、民族学之于文学的特殊价值。文学人类学部分主要笔者撷取部分在过去三十年中所发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成果。
彭兆荣,男,汉族,厦门大学一级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委员,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文化名家。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特聘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