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融民俗、哲学、人性、厨艺为一体的饮食文化散文集。 ◆旅游卫视美食节目主持人、资深美食家Johnny,首度出书自述杯酒人生。他曾是香港葡萄酒协会主席,对美食与美酒的热爱,让他尝遍四方,成为许多**餐厅的座上客。每有所得,便记录在案,与各地厨房难以割舍的半世情,一一说给你听。 ◆从潮州到香港,从北京到东京,从星级餐厅到街头摊档,从家庭旅馆到手工作坊,Johnny搜罗各国道地美味、遍访各地人气餐厅,以一个美食家的独特视角、饱含人文情怀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世界美食地图,畅聊与各国厨房和餐桌的不解之缘。 ◆食物本味的敬畏之情,经典老字号的如数家珍,街头小吃的曼妙滋味,异域美食的驿动之心,一一跃然纸上,生动、深刻、有趣、有益,笔墨酣畅、气韵动人,读后让人欲罢不能。 ◆欧阳应霁\鬼脚七 馋嘴推荐。 对我而言,正经事或许可能一定就是:和朋友一起,欢欢笑笑,吃吃喝喝,刮干净碗底残留的美味,再幸福地打个饱嗝。
港式奶茶,用丝袜冲奶茶?
去香港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港式奶茶”,而港式奶茶的经典,非“兰芳园”莫属。这里的奶茶不但不甜腻,反而有点苦,但是苦过之后马上回甘。一杯奶茶喝完,唇齿留香的感觉久久不散。为什么这里的港式奶茶会保持几十年不变的好味道?为什么香港人会说“兰芳园=港式奶茶”?兰芳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知道创始人林木河先生与他的港式奶茶的故事,那么你就会明白,奶茶的制作讲究只是一方面,“十年如一日的用心”才是关键。
兰芳园=港式奶茶
如今,“丝袜奶茶”几已成为港式奶茶的代名词。而港人喝奶茶,可追溯到战争年代。
英国殖民下的香港水泥工人们模仿英国人开饮下午茶,由于收入不高,他们便灵机一动,将其本土化,大约感觉口味太淡,不够浓滑,于是改用淡奶冲泡。一杯入肚,元气满满,利于干活。历经几代的演变发展,“港式奶茶”才慢慢得以定型。
兰芳园是丝袜奶茶的鼻祖。1952年,流行海南咖啡的时候,林木河先生却跟随海南师傅学冲奶茶。后来,他在香港首创以茶袋冲制(俗称“丝袜奶茶”)的港式奶茶。
林先生告诉我,10多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到港打工,后来与妻子及一名伙计于1952年在中环摆花街开设兰芳园大排档。当年小小的排档,每日下午总能吸引附近的码头工人光顾,“工人看见我将茶用个袋子冲来冲去,觉得好过瘾。他们见茶袋啡色(咖啡色),以为是丝袜,以后每次就大叫‘一杯丝袜奶茶’!兰芳园开张时,香港还没流行丝袜呢!”
提到自己的金戈铁马创业史,林先生两眼熠熠发光。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就像当初我开始向港人传道葡萄酒,世界上白手起家的人哪个不是凭着对某样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有了丰收的果实呢?
林木河说,战前香港仍流行喝南洋咖啡,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人才开始爱上奶茶。但最初的奶茶味道普遍较苦涩,原因是使用一个大水壶,“当年大部分市(指店铺)肆①用大水壶煲茶,大水壶分量多,要很久才冲完一壶,不停煲着,结果煲到过了火,冲出来的茶自然苦涩。”
于是他找来打铁师傅,用铜打制体积较小的茶壶,取名“手壶”,其妻则用制棉袄的毛布,自制隔茶渣的茶袋,“茶壶体积小,茶可以不用煲太久;用茶袋冲来冲去,可以去除草青味,令茶味均匀。”林先生把我当作徒弟一般亲授秘诀,“煲茶时间要控制得宜,太短去不掉草青味,太久则过火苦涩,喝完会胃部不适……”
尽管早期顾客是一班苦力,但林木河对制作奶茶执迷,选用上等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季后茶叶”,皆因雨季后生长的茶叶饱满及色泽雄厚;配以膻味较低的马来西亚植脂奶。
这份敬业乐业的精神,以及独步一时的好品质,令兰芳园渐为中环居民及上班族所熟悉,“来一杯丝袜奶茶!”林家生意也愈做愈大,由大排档演变至如今有两间茶餐厅。不过,老店仍旧以大排档的形式经营,其貌不扬。很多人专程来港,发现50年屹立不倒的兰芳园竟然设在这样一条小街的街口,不免唏嘘感叹。
兰芳园于我
很多明星都很爱兰芳园,上次回港我就巧遇了刚喝完下午茶的歌手陈奕迅。兰芳园可不管你是名人、有钱人,还是平民百姓,没有特权,没有优待,顾客是上帝,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一份实实在在的平等。来到兰芳园,我效仿50年前第一批消费兰芳园的工人们的样子,爬上店铺门口的长脚凳,喝一声“来一杯丝袜奶茶”!品味正港①岁月,不亦快哉!看过老舍的话剧《茶馆》,也去北京喝过大碗茶,我想,香港人去茶餐厅喝奶茶的意义也就类似于老北京人上茶馆喝茶,这里热闹、温情,这里实惠、抵食②。
香港导演罗启锐曾在散文《两毛钱往事》中怀念自己的过往:“我清楚记得一个恬静安详的旧香港,为我淡墨样的童年,赋予了水一般的颜色。”在他的镜头中,老香港泛着温水一样的颜色,犹如边盖翻卷的旧照片,那奶茶般的褐色永远是我内心保存的香港温情。
品着香滑的奶茶,香港走过了奋力打拼的60年代、经济腾飞的80年代,以及回归后延续着繁荣奇迹的新世纪。奶茶从身着汗衫的工人手中传递至白领员工,不变的是杯中那份温暖、熟悉的集体记忆。如李碧华所言:“咖啡与茶”,是优先文化、生活情趣、泥足深陷的思念,也是一种转移视线暂停劳碌或伤心的节目。
那双手冲了20年的丝袜奶茶
兰芳园的味道几十年如一,除了茶方和制茶工艺,其经久不衰的秘密,还包括对“传承”这两个字的一份心意。
现在,86岁的林木河依旧每天早上到店里坐镇,下午儿子林俊忠接棒在钱柜收钱。别看林俊忠悠悠闲,其实双手因为冲丝袜奶茶20年而劳损,要打类固醇针支撑,被迫放弃冲奶茶。
轻便的工作除了收钱,还有缝补,“父亲用白毛布冲奶茶,母亲负责缝布,现在是大嫂缝补,自己只知道补一些小孔。”林俊忠拿出一个新的白色布袋,另一个用了几星期已变啡色,很像XL码的丝袜。
林木河最小的儿子林俊业对我说,父亲要他们6兄弟姊妹均学会冲奶茶,说是有一技傍身,技多不压身。“我只手够力拿水壶,就开始学冲奶茶了。”为了加深他们对茶叶的认识,父亲更是曾亲自送他们到斯里兰卡当地茶园观摩茶叶的生长过程。
专门负责冲制奶茶的师傅告诉我,港式奶茶做得好喝,要掌握两个关键、两个讲究。
关键一:用的是不甜的淡奶。他在煮茶时用的是几种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分量,有的浓度较高,有的香味较重。这个搭配是控制奶茶味道的关键所在。
关键二:煮茶叶时先将茶叶装入布袋煮几分钟,然后把布袋拎到另一个茶壶里,用煮茶的水回冲,就这样来回对冲几次,叫做撞茶。这是影响奶茶口感的重要操作步骤。
讲究一:兰芳园奶茶的茶叶十分讲究,不但要粗中有细,而且在逐杯冲制的过程中,每次都要加入新茶叶,这样才能让茶的口感既浓郁又饱满。
讲究二:装茶的茶袋也有讲究,虽然看起来像丝袜,但其实是特别选用深水湾布厂的毛布制作的。因为只有这种细致带毛的毛布,才能减慢冲茶的速度,使茶的味道更浓郁。
品尝奶茶更是一门学问,不仅要眼观其色,以啡中带红,不添加奶精久放而色不变为最佳,若边喝边变深者,行内人称之为“反”,茶艺未精也;更要鼻嗅其香,息气怡人,红茶味馥郁为佳,若有茶腥味者,劣品也;最后即要入喉赏味,舌头满是奶脂滑香及茶叶甘醇,粗糙苦涩者,茶奶不匀也!顺喉而不封喉,细滑而不粗糙,喉头胸膉舒顺畅达,佳品也!
综合几点来看,兰芳园的奶茶从制作到最终出品,都是色香味俱全的。这么多年来,兰芳园的味道始终像它的招牌一样响亮。一个小小的并不惹眼的店面,却常年高朋满座。老板和伙计的用心程度,食者的胃之所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就是这碗炸酱面
去过北京的朋友对如此情景大概不会陌生:在狭长僻静的胡同里,常能看见几个当地人沿街而立,手持一双筷子,捧着一只碗,夹着碗中的面条,一边呼噜呼噜地吃,一边东拉西扯着家常。
这场景配上嘴巴里发出的声音,常让路过的人羡慕吃面人的福气。行人们匆匆走着,内心保不齐生出这样的独白:今晚回家我也要一捧白花花的面条,配些肉末、卤肉就吃,是放汤还是干捞呢?放汤不够爽气,嗯,还是干捞好。再加点黄瓜,对,一定要加点黄瓜。
这就是北京人最爱吃的炸酱面。说起这北方的面,和广东、香港的面真是有天壤之别。北方最传统的炸酱面、打卤面、牛肉面,多是酱汁浓郁的,柔韧有劲的面条蘸着香浓酱汁,简直是天生一对的绝配。
北京人吃炸酱面的不少,能吃到炸酱面的馆子也很多。不过认真追究起来,这吃面的和做面的,到底有几个知晓其中的门道呢?且看店内就坐的不少客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调料都倒在碗里,一通乱搅,那份乱,也着实不是北京人的范儿。
面,君也
曾经有大美食家这样说到:“《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书里虽然说的是药,但作为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看家饭,一碗炸酱面里就能很清晰地找到这‘君、臣、佐、使’的道理。”我觉得这种说法着实贴切。
没有了面,炸酱面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面条自然为君。北京炸酱面的面条必须是手擀面,讲究的是抻面,揉面的时候撒在上面的最好是细淀粉,那样抻出来的面才够筋道,煮出来也显得透亮、实诚。
是不是手擀面,在面条入锅的一刹那就见分晓。机器出的面条入锅后立刻变软,而纯手工的面条入锅后是先变硬,这样的面才有嚼劲。无论现在的机器多么先进,无论你翻来覆去地轧过多少次面,北方人觉着就是不如灵巧的双手揉搓抻擀做出来的面条,恰到好处的手擀面不粘糊,筋道爽滑。
酱,臣也
大豆酱出现于汉代,而炸酱面用的细面则出现在晋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似乎一直都没有机会邂逅。终于在清末,面和酱在八旗子弟的帮助下第一次相遇了,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晚清时,很多八旗子弟因为家道中落,没钱在饮食上讲究,但又为了摆排场、充面子,所以在吃面的时候,要放上酱,酱还要用油炸一下,这样才好看。再加上很多时令菜,也就是面码儿,什么熟豆角丝啦,香椿芽、嫩豆芽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黄瓜丝,就这样炸酱面出现了。
传说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随从,从北京逃到西安城内南大街。一行人舟车劳顿,突然闻到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了太后、皇帝。由于长途跋涉,皇帝和太后也正饥渴交加,说那就吃吧。进入店内,李莲英向老板要了专营的素酱面,所有人吃了一碗后说:“味道真好,再来一碗!”离开前,太后吩咐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到北京,带回宫里做炸酱面。能让老佛爷赞不绝口,这陕西炸酱也不简单。
炸酱的味道,是一碗炸酱面好吃与否的关键。做炸酱十分讲究,最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酱一定要用干黄酱和甜面酱,猪肉则是精肉和肥肉三七比例,分切成小丁。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上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开锅后,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溢。
更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这样的酱,内容丰富,甘旨肥浓。
过去北京的穷苦人吃不起炸酱,怎么办呢?就拿个小碗去小店买上点酱油、醋、香油,和在一起拌面将就着吃,美其名曰“三合油”,也算是炸酱的替代品。素面也得有味道,穷日子也不能太将就。这穷有穷的志气,穷有穷的乐趣。炸酱二两,也能衬出不一样的烟火人间。
配面的谱儿
素面加酱就开吃,好像也看过有这么个吃法。只不过寡淡的光屁股面,一般人可不爱吃。要想让这吃食有生机、有层次,就必须和一个叫“穷讲究”(意为“摆谱儿”)的词儿发生点关系。
家道中落的八旗纨绔子弟们为了摆谱儿,“发明”了炸酱面。接着,又因为“穷讲究”加入了配菜。那时不像现在,现在大冬天也能有黄瓜吃,那个年代什么季节就是什么菜,而“穷讲究”出来的那些配菜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吃上的。
穷人自有穷人的活法。于是面码儿换成应季时蔬,夏天的黄瓜,冬天的白菜,春天再来点嫩香椿芽,而青豆、青蒜、芹菜末……更是随季变换,不可或缺。这“谱儿”也算是终于摆出来了。
现如今再吃这炸酱面,当然不算是什么摆谱儿的事,这“谱儿”已经成为京味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南方有南方的精致,北方有北方的讲究,一碗炸酱面里能吃到四季鲜蔬。
现在我们知道,世间万物必要遵循自然规律。放在吃上,便是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多放些时令蔬菜作为面码儿从营养学上讲很有必要。好酸的再加点醋,好辣的再配点蒜。一碗面里乾坤无限,哧溜哧溜下肚,酣畅淋漓,滋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