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况、我国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垃圾分类制度优势短期内无法彰显的深层次原因。借鉴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已有经验,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拓展融入“制度一效能”转化框架,将广义的垃圾分类系统作为新的“样本”,使其贯通于“制度优势—转化机制—治理效能一信任支撑”的闭合回路,从制度、经济、技术等多角度切入,提出了破解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困境的现实路径与初步建议。
本书是中国行政改革研究会21-22年行政改革研究资助课题《提升城市垃圾科学分类和管理水平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在课题组组长——家行政学院)报刊编辑丁茂战、编辑蒲实的指导下完成的,吸收了课题组成员何秧儿、崔长彬、刘贵彬的宝贵建议。写作过程中,施凌云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还协助完成了文字校对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的十九届四明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目标任务后,国内很快便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就何为制度优势、为何转化、如何提升治理效能等内容展开讨论。然而,对于“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却一直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也成为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反复思考的问题,并倾注大量精力深入研究。
经过认真论证后发现,因会受到制度繁简、理解差异、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制度一效能”转化过程中主客体间信任关系是大变量,可以依托诸如区块链信任机理与技理结合体特性等,构建一套“制度优势一治理效能”转化的理想框架。我与李晴博士合作将这一思路终转化成了学术论文,并以《基于区块链信任的“制度一效能”转化框架》为题发表在年第8期《电子政务》杂志上。此后,我们又以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为研究对象,尝试对这一框一步验证,同时也有多篇论文陆续在《长白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从学理上打通了“制度一效能”回路,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找到哪个制度或哪一领域可以评判这套框架的有效性。
垃圾分类问题再次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并逐步呈现出从简单的源头分类向垃圾分类治理嬗变的发展趋势,恰逢其时为验证“制度一效能”框架这一“大问题”提供了“小切口”。从制度视角看,我国垃圾分类正从政
……
不可否认,本书难以面面俱到兼顾涉及的领域,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感谢读到这本书、专家、学者能够从批评审核的角度阅读和发现问题,并指导我们及时完善。另外,这本小书并非一本垃圾分类指南或操作,只是借“垃圾分类”这一既可作为微观治理行为,又可当作宏观治理命题的研究“样本”,用一步验证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分析框架与可能路径,这本身也是一次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过程,提出的相关结论和措施建议也将不断动态更新。
后,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
刘海军,中央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调研员,主要从事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近五年来参与国家社科、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十多项,在《求是》《管理世界》《电子政务》《学》等报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
章垃圾分类治理的背景、原则与意义…
一、现实背景:从困境到挑战……
二、目标原则:从个体到社会……
三、预期贡献: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章国际垃圾分类治理的主要模式及特点……14
一、循环往复、全程优化
——以用代废的系统治理(瑞典)……15
二、政企合力、制度铺路
——以做效尤的依法治理(德国)……17
三、共建共享、多元互助
——以制促管的综合治理(美国)……21
四、前端精细、民众自主
——以简化繁的源头治理(日本)……24五、建章立制、多措并举
——对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28
第三章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展情况……
一、历史沿革与阶段划分……
二、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三、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第四章垃圾分类治理的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54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二、垃圾分类治理的核心概念…
三、我国垃圾分类治理的指导思想……
四、垃圾分类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框架…71
第五章我国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垃圾分类的主要问题…
二、制约垃圾分类治理效能的主要因素……89三、垃圾分类面临的制度困境与原因剖析……93
第六章加快垃圾分类制度优势
向治理效能转化的现实路径·
一、系统治理下的模式机制更新:
从单向推动到多元共治…
二、依法治理下的制度体系创新:
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
三、综合治理下的支撑保障求新:
从全面出击到单点突破…
四、源头治理下的思想观念革新:
从治理效能到制度信任…
附录1宁波垃圾分入“数治”时代……
一、宁波市垃圾分类体情况…
二、宁波市垃圾分类“数治化”的主要特点…136
三、宁波市运用数字化垃圾分类的
经验做法·
四、对垃圾分类治理的主要启示……
附录2兰州市城关区垃圾分类“1353”工作法……157
一、兰州市垃圾分类走在西北地区前列……158二、兰州市城关区垃圾分类的基本经验……166三、对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启示……172
参考文献
章垃圾分类治理的背景、原则与意义
通常来讲,垃圾分类有狭义的垃圾分类与广义的垃圾分类之分。狭义的垃圾分类将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专门行业监管的非日常生活垃圾“排除”在外,仅指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是根据垃圾中废弃物的种类、性质等按类收集的行为,主要由个人与企业两类主体执行,分类的目的是方便后续处理和处置,垃圾中括一部分可以用于回收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常见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及多分类法四种,我国主要使用前三种方法。其中,二分法一般将生活垃圾分成干、湿两类垃圾;三分法一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三类;四分法则在三分法基础上增加了有害垃圾这一。有时,干垃圾对应其他垃圾、湿垃圾对应厨余垃圾,由餐饮单位产生的厨余垃圾常被作为“餐厨垃圾”单独处理。
相对而言,广义的垃圾分类便是指垃圾处理和管理的整个环节和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线四分”。括垃圾从产生到“消灭”的一条线性回路,个人或商户等企业主体的前端“分放”,物业或社区统一收集垃圾的中端“分拣”,环卫部门或城管部门的环卫企业集中收集运输的“分运”,以及将不同类型垃圾分别交由对应的垃圾处理场或处置站按照要求各自“分置”等四个分类环节,分放、分拣、分运、分置等流程合起来便构成垃圾分类的“一线”回路。对于当前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中的垃圾分类而言,除了在具体的垃圾分解或个体行为管理时专指狭义的垃圾分类外,政策文件以及理论研究等其他场域中往往讲的便是这个广义上的垃圾分类。
家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就垃圾分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机制、推动成”,“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①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垃圾分类制度逐步面,垃圾分类实践由点到面、成效初显。年末,全国46个试点城市就已经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全覆盖,分类运输体系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