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产业区位理论已经对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对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动因、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革命的快速推进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日益老龄化,不仅减弱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所依赖的人口红利,也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决定了科技和教育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此外,长期以来存在的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新时期影响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研究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关键因素在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中国产业区位分布演变及其机制研究》紧密围绕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这一研究主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作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将新时期影响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四大因素(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龄结构)作为《中国产业区位分布演变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的关键点。
现有产业区位理论已经对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是对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动因、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革命的快速推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日益老龄化,不仅减弱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所依赖的人口红利,也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决定了科技和教育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此外,长期以来存在的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新时期影响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研究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关键因素在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书紧密围绕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这一研究主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将新时期影响中国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四大因素(电子商务、银行信贷、科教支出和人口年龄结构)作为研究的关键点。
第一,本书介绍了中国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主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通过对四个阶段的典型事实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每一个阶段相应的典型特点。
第二,本书对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影响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首先,电子商务发展会影响地区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具体表现为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程度越高,制造业集聚程度也就越高。其次,中国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会通过削弱地方保护、减弱市场分割这一渠道来影响地区的制造业分布,具体表现为电子商务发展越快的地区,其市场分割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也就越弱,即电子商务有助于削弱市场分割对制造业集聚的负面作用。
第三,本书研究了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对产业区位分布和变迁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得到如下结论:首先,长期化倾向的银行信贷期限结构有助于促进地区工业发展,而短期化倾向的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则会抑制地区工业发展,并且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其次,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可以通过研发创新部门影响地区工业发展,具体地,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可以通过专利开发、新产品开发、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改造等影响地区工业发展,但不会通过引进技术这一渠道影响地区工业发展。
第四,本书研究了科教支出影响地区产业发展及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的具体机理,并且分析了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对科教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首先,财政科教支出能够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能够促进本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财政科教支出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的财政科教支出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分产业来看,本地区的财政科教支出对邻近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邻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则不具有促进作用。再次,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而言,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对于时空距离较近的地区,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不太明显,但是对于时空距离较远的地区,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变得较为明显。最后,伴随着高铁网络的发展,本地区科教支出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同等地理距离范围内有所增强。
第五,本书对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首先,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地区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具体表现为地区人口少子化越严重,地区人口和产业向市区集聚的程度就越高,分产业来看,这种效应在第三产业集聚的表现要大于第二产业。其次,中国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会通过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变化来影响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分布,具体表现为少子化程度越严重,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越会向市区集中,从而推动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市区集聚,但是对于不同的产业,这一中介效应并不完全相同。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集聚在人口少子化促进地区第三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要大于在人口少子化促进地区第二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
第六,对全书进行了简短的归纳和总结,提炼了若干结论,然后围绕相应的结论提出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政策建议。另外,基于本书研究的不足,又进一步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沈立,男,浙江绍兴人,南开大学管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经济、产业经济、房地产经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副主编,在《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金融评论》《上海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篇章结构与创新之处
一、篇章结构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区位分布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测度
一、产业区位分布的相关概念
二、产业区位分布的测度
第二节 区际产业分工理论
一、经典产业区位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产业布局理论
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第三节 产业区位变迁理论
一、国际产业迁移理论
二、区际产业转移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模型
第一节 产业区位分布动因演变机制
第二节 数理模型
一、基本模型分析
二、基本模型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空间演变与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一节 1952-1978年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历程
第二节 1978-2002年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历程
第三节 2003-2012年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历程
一、区域之间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二、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三、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第四节 2013年以来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历程
一、区域之间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二、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三、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与产业区位分布
第六章 银行信贷与产业区位分布
第七章 科教支出与产业区位分布
第八章 人口年龄结构与产业区位分布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