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职能演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结合中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国家职能的演变规律。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职能表现出不断扩大与增强的趋势,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家职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发展受到的限制依然是资本本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家充分发挥了主导性作用,通过渐进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社会化发展趋势,激发了市场活力,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彰显出社会主义协作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势和国家职能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人类最伟大的经济思想,它以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严密的逻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既展现了一个全面、生动、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又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深刻论证了国家本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揭示了国家职能的二重属性,即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一轮又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职能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家职能进行研究,运用“一般-特殊-个别”的叙述方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职能演变的特征、规律与趋势。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很多人将其归功于自由市场经济,片面夸大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但从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家作为一种“经济力”,其作用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开始,国家与资本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之后,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这一过程的演进,以历次科技革命为转折,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一直都伴随着危机的爆发,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职能不断调整,以适应现实经济基础的变化。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法律、制度、政策等一系列手段,为自由市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入垄断阶段后,国家为维护自由市场的竞争秩序,对市场垄断进行了适度管制。“二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各主要国家都转向对经济过程的普遍干预,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摆脱“滞胀”危机,资本主义国家转向了新自由主义,在资本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金融垄断资本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资本规模无序增长,最终导致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经济,并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但这些措施只是改良性的,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突破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和生产关系,只能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必要的调整。
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推进,国家职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从政治导向型向经济导向型的转变,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国家根据经济基础的现实变化,主动调整转变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的发展理念也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不再以GDP数量的增长为目标,而把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质量、提高经济效能、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努力的方向。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之所以能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明晰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大国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综观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不论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选择了市场经济模式,将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手段,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各国的市场经济,绝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市场调节,纯粹的市场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经济过程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目标、领域、方式、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职能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在中西方国家之间,国家职能不仅具体内容不同,而且制度基础也有根本差别。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是以“总资本家”利益为基础的,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必然受到垄断资本集团的操纵或控制,从根本上说,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职能是以广大劳动者利益为基础的,对经济过程的调控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为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服务的。
当前,在世界经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研究。我国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这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的成果。我国政府通过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关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创造了多项杰出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协作的优越性,彰显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但改革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要在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既要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有益成果,又要深刻认识其制度缺陷,积极探讨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规律,更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理论与路径,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将在国家治理理论的探索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钢花,经济学博士,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读”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经济条件: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实践基础:工人阶级斗争的兴起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怀疑与颠覆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借鉴
三、对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的批判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研究构想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职能的内涵与划分
二、国家职能的来源与本质
三、国家职能的二重属性
四、国家消亡与国家职能的转变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性质
一、深刻的历史性
二、鲜明的阶级性
三、科学的实践性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深刻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
三、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完善
第二章 当代国家职能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研究
一、垄断资本学派国家职能理论
二、资本逻辑学派国家职能理论
三、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
四、博卡拉等法国学者对国家职能理论的研究
五、法因等英国学者对国家职能理论的探讨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综合述评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分歧
一、传统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家职能的认识
二、国家干预理论对国家职能的重视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家干预的否定
第三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国家职能理论
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国家职能的认识
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职能
理论比较
第三章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演变
第一节 国家的暴力强制
一、重商主义与国家职能
二、国家暴力与农民土地被剥夺
三、国家暴力与资本主义建立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国家为自由市场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一、自由市场理论及对国家职能的认识
二、自由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国家职能
……
第四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构建与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都自成一派,国家职能理论主要以道格拉斯·C.诺思为代表,其理论著作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思认为,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国家规定了社会经济活动最基础的产权结构,国家在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从国家的起源出发,探讨了国家与产权制度的形成、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与国家的相对稳定性等问题。
关于国家的起源,西方学界主要有两种解释:契约论和掠夺论。前者认为国家是公民自愿达成契约的结果,人们自愿让渡部分权利而形成公共权力组织即国家,通过国家来保护个人的安全和利益,并获得公共服务;后者认为国家是掠夺或剥削的产物,是统治者阶级对被统治者阶级进行掠夺或剥削的工具。但诺思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全面的”①,它们没有涵盖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国家形式,因而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他将两者相统一,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认为国家具有契约和掠夺双重属性,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平等分配,就会产生契约性国家;若分配不平等,就会形成掠夺性或剥削性国家。“暴力潜能”的分配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因此,国家是“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②。
诺思在借鉴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模型。他认为,可以将国家作为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行为的经济人,在竞争与交易费用双重约束条件下,它追求的是统治者租金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国家模型所包含的基本观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国家与选民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国家为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选民需要缴纳税款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二是国家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各集团设计产权制度;三是对国家而言,总是存在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选民的机会成本。以上内容反映了国家与选民、与各社会集团、与其他国家、与国内潜在统治者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的变动决定了历史上国家的稳定与变革。因此,国家的重要作用是促进社会制度的变迁。
具体到国家职能的认识,诺思提出了不同于正统经济学的观点。如前节所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对国家职能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前者主张国家只发挥“守夜人”的作用,仅维持秩序和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经济活动主要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后者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国家应更多地介入经济过程和社会事务,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经济的外部性,实现社会的公正。而诺思认为,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界定和行使产权,认为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①。由于国家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国家只有通过制定规定,才能使产权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但产权制度是否合理,决定了它对经济过程的作用效果,合理的产权制度促进经济增长,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则会导致经济衰退。此外,国家还具有保护性职能、生产性职能、再分配职能。保护性职能是指国家通过保护和维持社会制度,防止外部威胁,保护公民自由和财产安全,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生产性职能是指国家为社会公民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弥补私人投资的局限,发挥正外部性效应。再分配职能是指国家为追求公平公正的目标,通过制度设计,利用征税、转移支付等方式,重新分配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