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长流:胡正图传》通过200余幅珍贵照片的配合,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胡正先生一生的工作、生活和创作情况。
《汾水长流:胡正图传》的出版将为山西文学研究、胡正作品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汾水长流:胡正图传》全景式展示了胡正充满传奇经历的人生,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创作手稿、文学作品及生前遗物,为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他充满传奇经历的人生,对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山药蛋派”以及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灵邑骄子文学巨擘灵石县政协主席张玉立翻阅家乡置县一千四百多年来的人文历史,卓有成就的志士贤达犹如颗颗繁星,在历史的天空上璀璨夺目。人民作家胡正先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20世纪30年代,胡正先生走出汾河峡谷,到吕梁、到延安、到晋绥、到巴蜀、到北京、到全国各地,一腔豪情,一派乐观,以一支生花妙笔,立德立身立言,终成一代大家。在家乡人眼里,胡正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人民作家,更是灵石人民的好儿子。他心系家乡、胸怀厚土,灵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载着他的足迹。
1970年,胡正先生从中央学习班回到山西后,下放到家乡北庄村落户三年。在家乡期间,他和村民同吃同住,同甘同苦,真正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北庄村民回忆起先生的点点滴滴,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其间,他多次为本土文学爱好者讲学,培养的一大批文学新人,成为今天灵石文学界的中坚力量。
1982年,胡正先生陪同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赵军回家乡调研,他们几乎跑遍了整个灵石,最后把灵石资寿寺的修复以及文化馆的修建列入议事日程,不遗余力,出谋划策,玉成其事。
胡正先生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尤为关注,2004年,他回到灵石参加文化活动,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激情澎湃,撰写《灵石文化气象浓》一文,发表在《山西日报》上。2008年,灵石县举办文化作品展,他不顾年老体弱,在家人陪伴下回到家乡,亲自为展览揭幕。此外,他还为《灵石专刊》《存山报》《南风》等题写报刊名,为家乡文化事业助跑。
引言
走上文坛
家庭背景与求学
奔向抗日前线
到延安学习
再到延安学习
吕梁情怀
发表第一篇小说《碑》
任“抗联”文化部长
获奖作品《大家办合作》
任《晋绥日报》副刊编辑
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高潮
南下重庆
创办《晋南日报》
恢复重庆《新华日报》
挤时间写作
苦恼与焦虑
北京学习
到中央文研所学习
奔赴朝鲜前线
热情创作
与郁波结婚
重返故乡
回到省文联
张庆村深人生活
创作丰收
主编《山西文艺》
多种体裁并进
任省文联秘书长
坚强后盾郁波
繁忙工作
《汾水长流》
创作起因和反响
主题思想
艺术特点
“文革”前后
创作热情消退
奉命写报告文学
任“四清”工作队员
“文革”挨批斗
下放回灵石
再度辉煌
到文艺工作室工作
重新担任秘书长
任省作协党组书记
退到二线
陪夫人探亲访友
获得“人民作家”称号
又创佳绩
《奇婚记》
《几度元宵》和续篇《又是元宵》
《重阳风雨》
真情实感的散文
为中青年作家写序
撰写文艺评论
晚年生活
离休以后
创作《那是一只灰猫》
《明天清明》出版
《胡正文集》出版
奉献余热
悼念故人
情系乡土
文学人生
不懈追求新的理念
与人为善,大度包容
从不放弃深人生活的路子
坚持有责任感的写作态度
艺术上不断探索
胡正年谱
《汾水长流:胡正图传》:
创作热情消退进入20世纪的60年代,随着极“左”路线的全方位推行,整个国家政治、文化大气候逐渐趋于紧张,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旋律,许多作家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影响,都长期处在观望和调整之中。胡正也是如此,秘书长工作主要是配合政治形势,召开会议,组织人员学习文件,业务活动则不断减少,培养人才和推出作品,都必须紧跟政治形势。
胡正晚年谈到那个时期时,仍然心有余悸。他说,那时一切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搞阶级斗争,总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国家还有好多阶级敌人,红色政权随时有被推翻的可能。中央不断发出文件,号召人们提高警惕,防止国内外敌人捣乱。其实,我们最终也没发现谁是敌人。这样,搞得大家情绪都很不安稳。
这一时期,胡正的创作热情也开始减退,除了完成构思多年的长篇小说《汾水长流》外,他所擅长的短篇小说也只写出三篇,就是:《盲女乔玉梅》《拉驴记》《余牛子卖余粮》。尽管胡正想把作品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但囿于政治制约,这些小说在主题思想的开掘、人物刻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受限于时代,根本不及他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并不止胡正一个人,当时的大多数作家都如此。这是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