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基于综合足迹的研究》在总结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食物消费的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食物消费引致的环境压力,并尝试构建了符合我国消费特征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国内食物消费区域性特征、中西食物消费差异原因、全球食物消费特点、全球热门食物消费模式,国内外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政策导向,生命周期理论、生态足迹内涵、碳足迹内涵、水足迹内涵,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下我国食物消费模式的演化特征、趋势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及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最后根据我国食物消费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食物消费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基于综合足迹的研究》可供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食物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直接影响人们对营养的获取,是人们索取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载体。食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基本组成部分,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直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随着中国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同时产生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大。联合国指出,粮食系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但目前的粮食生产和消费模式越来越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在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的同时对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面对资源稀缺、与日俱增的粮食供给压力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新时代,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其消费习惯整体性改变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实施的新形势下,研究和评价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的环境资源压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食物消费模式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有利于推动食物消费可持续发展。为此,本书基于综合足迹对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展开理论梳理和量化研究,对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进行分析构建。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基本定义和理论发展,归纳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征及其模式。第二章分析了全球食物消费的特点,包括从区域角度考察国内食物消费特征,从消费观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考察中西食物消费差异的原因,从地区划分角度考察全球食物消费特点,并介绍了三种全球热门食物消费模式。第三章对相关研究与政策进行梳理,归纳国内外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研究现状及政策导向。第四章介绍综合足迹理论,包括生命周期理论,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的发展与定义。第五章包括宏观视角下居民食物消费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并从家庭层面(微观视角)基于SOM-TP模型进行食物消费模式的识别、演变趋势及对比分析。第六章包括基于综合足迹的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研究和家庭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研究,分析了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的演变趋势。第七章包括宏观视角下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以及基于家庭层面(微观视角)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第八章梳理了当前我国食物消费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并为推进可持续食物消费提出对策建议。
林永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管理。近年来承担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3部。
朱惠倩,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讲师,企业管理学硕士。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参编教材2部。
第一章 认识可持续消费模式
一、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内涵
二、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全球食物消费分析
一、国内食物消费区域性特征
二、中西食物消费差异原因
三、全球食物消费特点
四、全球热门食物消费模式
第三章 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研究现状及政策导向
一、国外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可持续食物消费的政策导向
第四章 综合足迹理论
一、生命周期理论
二、生态足迹内涵
三、碳足迹内涵
四、水足迹内涵
第五章 我国食物消费模式演变特征与趋势
一、宏观视角下食物消费模式演化特征及趋势变化
二、微观视角下食物消费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第六章 我国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研究
一、宏观视角下居民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研究
二、微观视角下家庭食物消费环境效应研究
第七章 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
一、基于宏观视角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
二、基于微观视角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与评价
第八章 推进食物消费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食物消费可持续性问题
二、可持续食物消费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