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既是一个经济洼地,又是一个生态脆弱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就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就是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即加速发展,简言之“赶”;二是生态的底线,就是要保住绿水青山,即加快转型,简言之“转”。
《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红色文库·赶超步履篇·两条底线上的理性探索:“赶”与“转”辨析中的贵州追梦之路》以坚持“两条底线”——“赶”与“转”的辨析为根本锁定,选取了“两大战略”带动后发赶超、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扶贫攻坚领跑民生工程、“多彩贵州”彰显文化魅力、社会管理促进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贵州、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发展堡垒七个方面,充分展示“赶”与“转”的成果,同时又从修补区域发展短板角度出发,阐述了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的构想及展望。
徐静,女,1963年5月生,汉族,大学学历(农学学士)。现任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全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前言
第一章 坚持“两条底线”:贵州“赶”与“转”命题的根本锁定
一 “赶”: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命题
二 既“赶”又“转”:后发赶超的理性抉择
三 “赶”与“转”的辨析:两条底线上的贵州发展思考
第二章 加快发展速度:两大主战略带动后发赶超
一 “赶”出来的两大主战略
二 新型工业化“赶”出“转”的理性
三 特色城镇化“赶”出“转”的智慧
第三章 夯实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瓶颈制约
一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
二 基础设施拉动效应凸显
第四章 凸显发展核心:扶贫攻坚领跑民生工程
一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二 扶贫政策不断创新
三 扶贫模式特色凸显
第五章 树立发展自信:“多彩贵州”彰显文化魅力
一 “多彩贵州”成为新时期的贵州名片
二 “多彩贵州”的多元内涵
三 “多彩贵州”在改革中深化
四 “多彩贵州”助推后发赶超
第六章 确保发展效应: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发展
一 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二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经验
三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启示
第七章 彰显发展理性: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贵州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深化
二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典型
第八章 强固发展堡垒: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组织保障
一 “四帮四促”强固基层组织
二 服务型党组织强化宗旨意识
三 发展型党组织紧扣发展使命
四 “背篼干部”背出鱼水深情
第九章 修补区域短板: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成为时代新命题
一 中国梦贵州篇章的丰富内涵
二 中国梦贵州篇章的主体力量
三 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动力支撑
四 中国梦贵州篇章的实践路径
第十章 “两条底线”上再起航: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新手笔
一 坚持后发赶超、全面小康
二 以全面深化改革总揽全局
三 以精准扶贫带动民生改善
四 以建设生态文明开辟转型新路
五 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六 以贯彻群众路线夯实执政基础
《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红色文库·赶超步履篇·两条底线上的理性探索:“赶”与“转”辨析中的贵州追梦之路》:
(一)“转”是大势所趋
诚然,贵州今天的欠发达,是因为昨天的欠开发。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贵州自1413年建省以来,尤其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庞大的资源基础就支撑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息繁衍,很大程度上还支撑了率先富裕的东部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在这个过程中,贵州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且一刻也不可能停止。因此,如果说贵州的欠发达是因为欠开发的话,那么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欠什么样的开发?回顾贵州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回望贵州几个特定时期的开发片段,应该是欠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转化度的理性开发。非理性的低转化度开发,不仅未能支撑贵州走出落后,走向发达,而且使贵州付出了沉重的开发代价。
“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使全省范围内对资源的开发步入了只顾投入、不计效果的资源大开采的畸形格局。“文化大革命”时期,“以粮为纲”继续非理性地左右着农田系统的开发,带来资源系统更具灾难性的破坏。黔西北高原乌蒙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威宁草海的失色,正是这一阶段资源非理性开发的典型体现。1970年贵州明确提出了“向草海要粮”的口号,至1972年历时两个冬春,动用150多万个劳动力,耗资130余万元,挖通了长达13.5公里的排水渠,草海的水便被全部放干,一颗高原明珠随即消失。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久被禁锢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释放,但由于中国历史特殊性的影响,这种释放在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对土地有着极强依赖性的贵州这样的农业大省的农民,因为担心政策改变,害怕土地及其附着其上的资源的使用权不能长久,而加紧对土地资源进行片面索取的短期经营行为。于是资源开发又步入新一轮误区:盲目提高土地复种率,进行掠夺性生产,以此来增加土地边际生产力,使得土地质量日益下降;毁林、毁草开荒,放火烧草,铲草皮烧火土,陡坡耕种,以此来拓宽耕地,使得植被覆盖率减少;重采伐、轻造林,只讲需求、不计后果,只顾生产、不讲效益,过度利用生物资源,造成资源量下降以及某些物种减少甚至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