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在之道向伦理之义的转化,因而伦理存在就是道与义的契合。伦理学就是通过阐明存在机制的伦理性来回答哲学的存在意义之追问,通过实存中的伦理之家的安居阐明人类道义实存的历史。
本书为邓安庆教授主编的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以“道义实存论”打通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以正义、爱和自由的关系阐明西方道德哲学一以贯之的历史相通性原则,并因此对西方伦理学的类型关系做出了出自第一哲学之根据的最全面的解释。本书不仅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提供一个系统的解释框架,而且为深处伦理危机中的人类如何走出不确定性的未来,在彷徨失措的世界上如何重建伦理的规范秩序,提供前沿性的思考。
适读人群 :人文社科专业研究者, 1.伦理学哲学事关天与人,自然与伦理,理性与信仰之关系,但更核心地是在人与人性、己与人、福与祸、利与义、公与私等问题上思考人类生存的伦理机制。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人类共同面临种种时代难题,在人类是否还能有未来这个最为根本的困境面前,伦理学便是当世显学。
2. 如果没有对伦理学通史的研究,意味着人们只能达到对某个历史时代,某种文化的伦理自觉,在通史的视野中,才能做到“同之与异,不屑古今”,达到对伦理的真正自觉。邓安庆教授的主编十卷本《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将引导读者深入了解西方的道义哲学,为中西文化融通与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启道路。
3. 本卷是《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导论卷,邓安庆教授基于文献的和史实的逻辑,梳理了西方道德哲学的思想源流、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文献传衍、流派传承,以及各阶段的流变发展与整体面貌的变迁,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与导引。
当我开始为这套《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十卷本)写“总序”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但哲学之“序”绝不可能指向“三秋”时的收获,而仅仅旨在尝试开启一扇“门”的始点,这应是“序”之本义。不过令我踌躇的是,这究竟会不会是迂腐的多此一举。因为康德早有名言,人类理性在伦常事务方面,只需凭借最普通的悟性(旧时通译为“悟性”,因不合康德知识论之含义,后改译为“知性”,但就通常义,作“悟性”解倒很契合)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达到高度的正确性与详尽性,迂腐的哲学却相反总是在理性的纯粹使用上陷入辩证之幻相。正是康德这一说明让我们明白,“道德哲学”的探究究竟有多难以及它难在何处。对于在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中长大的我们,道德良心似乎是时刻带在身上、刻在心里的“一杆秤”,但陈独秀也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警示我们,对于有五千多年优秀伦理文明的国人,伦理之觉悟却依然是“吾人觉悟之最后的觉悟”,难道我们在一如既往地遇到“坏良心”时,就只会空谈“良心本有”,而不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在伦理上“最后”觉悟了否?
这当然也不仅仅是吾国吾民的伦理困境,它实际上是人类普遍的伦理困境。在19世纪末尼采也还在振臂高呼,人类迄今还根本不知道善恶究竟是什么。人类这个物种纵然是万物之灵,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方面自从发明了科学技术以后,突飞猛进地证明了人类自身具有趋向真理的无限的知识能力,但是在“认识你自己”方面,自从苏格拉底在开启伦理学之门的起点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依然很难说取得了什么长足的进步,相反却总是一再地证实着苏格拉底式的“无知”。人性,这个人类自身的“自然”,简直就是一个无底之深渊,人类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的光芒一直试图照亮它,但始终无法穿透其根基深层的黑暗,因而自以为在伦常事情上清楚明白的人类知性,最终总是不免陷入深度的迷茫。所以,哲学最深的惊叹总是存在之惊叹,哲学最常见的迷茫也就是伦理之迷茫。
但哪里有深渊,哪里就会有拯救。茫然的人类在不知所措中产生的最为切身的哲学需要,其实无一不是伦理之需要,而当今人类又走向了最为不确定的转折关头,规范秩序的瓦解让人类共存的价值感在消失,伦理底线在崩塌,人类急需有一真正普遍认同的“伦理”照亮前行的路,做出艰难的有未来的决断。确实,在这一昏暗不明的时刻,不靠先天立法的“伦理”,不靠人类理性点燃的这一“神明”之光,有什么能够照亮人性的幽暗深处,将人类从各自自私的狭隘中抽离出来,聚集在通向共存共生且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正义之道上?
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选*家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西方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黑格尔著作集》(20 卷理论著作版)常务副主编,《伦理学术》丛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著有《谢林》《叔本华》《施莱尔马赫》《美的欣赏与创造》《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等,译有《伽达默尔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与本性原理》,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等。
导论 伦理觉悟之艰难与伦理学通史之阙如
第一节 伦理觉悟之艰难
第二节 伦理学通史之阙如
第三节 通史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节 趋势与突围
第一章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的通史理念与进路
第一节 “存在论”与“伦理学”
第二节 “存在”之“道”与“伦理”之“义”:“存在论差异”与实存论契合
第三节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观与道德谱系学方法
第四节 “效果历史事件”的“路标”与“灯塔”意义
第二章 “习俗”的特殊性与伦理的普遍性
第一节 “西方”及其“伦理”的一般涵指
第二节 西方伦理文化:习俗的特殊性与伦理的普遍性
第三节 通向伦理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之路
第三章 “伦理”“德性”“道德”及“伦理学”概念考
第一节 “伦理”相关概念考
第二节 “德性”概念考
第三节 “道德”概念之源暨伦理学从“道德科学”向“道德哲学”之转变
第四章 “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的三大伦理原则:正义、爱和自由
第一节 正义
第二节 爱
第三节 自由
第五章 西方伦理学形态论
第一节 元伦理学
第二节 规范伦理学
第三节 价值论伦理学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