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性。本书旨在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对现代文学做出令人信服的历史还原:以丰富的史实与辩证逻辑重建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历史联系;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与文学史脉络中剖析李劼人、丁玲、路翎、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揭示其历史内涵与审美特征;重返历史现场,发掘文学史实,证明抗战文学的实存与建树,阐释东北作家群、晋察冀诗群的个性及其文学史价值;通过翻译文学,尤其是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对芥川龙之介的接受之剖析,认识现代文学和异域文学的关系;通过学科的总结、民国史视角必要性的阐释、民族国家概念适用性的辨析,强调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品格。本书对文学经典现象及文学史脉络的历史还原式分析、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解读,学术个性鲜明,颇具穿透力,显示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性,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历史品格与学术方法的思考以及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自序:我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
第一节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一、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复杂性
二、整理国故问题
三、新与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
一、新旧体认的矛盾
二、新诗人的旧诗缘
三、旧体诗词的生命力
第三节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一、守旧派的挑战
二、学衡派的挑战
第二章 历史脉络上的现代小说
第一节李劼人:为巴山蜀水作传
一、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二、历史小说与川味叙事的*性
第二节丁玲:男权传统的勇敢挑战者
一、挑战之一:性爱主角
二、挑战之二:贞操质疑
三、挑战之三:归宿何在
第三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一、蒋氏三兄弟的歧路
二、荒原上的心路历程
三、心灵史诗的诗性表达
第四节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看赵树理的三农文学
一、古代文学的三农传统
二、现代文学的三农题材
三、赵树理三农文学的特色及其意义
第三章 历史还原视角下的抗战文学
第一节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一、在历史还原中确认抗战文学经典
二、以多元视角阐释抗战文学经典
第二节义勇军之歌
一、燎原之势
二、抒情表现
三、叙事表现
第三节东北作家群创作意涵的深广空间
一、控诉与反抗
二、启蒙、左翼、救亡三条线索相交织
三、文化场景的意义
第四节从晋察冀诗群看敌后战场文学风貌
一、晋察冀诗群命名的必要性
二、战士鲜血染红诗章
三、敌后战场的深广视野
四、马兰草似的文体特色
第四章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复归伊甸园的困境论有岛武郎《一个女人》里的叶子
一、个性:觉醒与蒙昧
二、心理:冲突与崩溃
三、象征:月亮的明亮与晦暗
第二节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一、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
二、鲁迅儿童文学翻译选择的眼光
三、儿童文学翻译与鲁迅创作的关联
第三节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一、翻译与阐释
二、借鉴与创造
第五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重使命
一、社会使命
二、学术使命
三、教育使命
第二节现代文学研究六十年
一、十七年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收获
三、现代文学学科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第三节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
一、民国文学的生态环境
二、民国文学的生态群落
三、现代文学中的民国风貌
第四节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问题
一、缘起
二、外来观念与中国国情之辨
三、中国近代史上国家民族概念的使用
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与民族之表现
五、西方民族国家理论运用的误区与可行性
张中良著作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