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张佳玮
本书《午夜球手》(The Hustler)是美国作家沃尔特·特维斯1959年所写的小说。大众可能更熟悉其电影改编版本:1961年,根据此小说改编,由罗伯特·罗森导演、保罗·纽曼与杰基·格里森主演的电影,获得八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拿下艺术指导和摄影奖。这也是保罗·纽曼演员生涯第二次获奥斯卡金像奖男演员提名。
原著故事并不复杂。已读至此的读者,想必心知肚明:加州出身、年轻气盛的小地方青年埃迪·菲尔森,试图走台球球骗之路。他与任师父查理·芬尼格,一路闯到大城市芝加哥,挑战全国球手明尼苏达肥佬,初战败北,几乎倾家荡产;迷惘中的埃迪邂逅少女萨拉,又遇到了赌徒伯特。
他经历了断指之痛,在伯特的点拨与安排下,去肯塔基赢了詹姆斯·芬德利,赢得了赌球的资金,也学得了赢家的心智,却与心爱的萨拉拉开了距离;他杀回芝加哥,再战肥佬,历经周折,赢回了金钱与尊严,成长为球手。但之后,他将面对两难局面:成为伯特的打手,或者从此退出台球界。
电影剧本中,许是为了戏剧性,加了其他剧情,以便让埃迪与伯特的决裂显得更理所当然。但原著小说却是个半开放式的结局,更深邃,更冷酷,却也更幽暗。
小说故事里,漫溢着美国20世纪中期浓郁的地下世界江湖气。事关台球,核心却并非场面上敞亮的球赛,而是赌球。
电影版选择了黑白影像,配合肯扬·霍普金斯卓越的爵士乐,极显小说的神采:密闭空间、雪茄、扑克牌、台球、赌博、名利场钩心斗角的故事。小说里出场的是西装革履的球手与赌徒,背后却是野心、欲望、成功与资本。
作为译者,也是小说的读者之一,初读本书时让我着迷的,是高手对决的江湖气派对扑克、职业体育甚至古龙武侠小说有爱好的诸位,大概多少心有戚戚焉。
如果读者代入主角埃迪的视角,试图在阅读本书时,亲身体验一个励志奋斗故事,则伯特的那段胜利哲学也是埃迪从输家成长为赢家的关键实乃本书精髓:天生输家总会自愿放弃,赢家则懂得在关键时刻死死咬住,寸步不让,狠心下注,杀出一片天地。
这段话适用于台球,适用于牌桌,也适用于许多其他成王败寇的地方。一如小说中所言:赢,打败另一个人,尽可能彻底地击败对手,这是台球比赛深刻而持久的意义……这不仅是台球比赛的意义……这个真理存在于所有行为之中,存在于人类整个喧腾的生活之中。
胜者为王,咬住关键时刻,不给自己退路,直到赢下为止。
......
作者简介:
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 19281984)
美国小说家、作家协会会员。生于旧金山,11岁被父母托管于斯坦福儿童康复中心,一年后与父母团聚于肯塔基州。在小镇中学任教期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曾在俄亥俄大学长期执教。共创作6部长篇及多部短篇,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改编为多部影视作品,广受好评。
译者简介:
张佳玮
自由撰稿人。著有《爱情故事》《尝一口人间烟火》《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等,译有《流动的盛宴》《浮生六记》《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莫奈:逐光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