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主要借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方法,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入手,既注重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影响联系,动态、系统地解读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与地脉,又充分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相互制衡、共生缘构的辩证统一关系,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在更广阔的层面对其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改善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的良策,促进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较早的一部研究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发展与创新。该研究项目于2019年12月结项,结项等级,良好。现申报出版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与传承研究》一书即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14XMZ040)项目研究成果。
刘春玲,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内蒙古文化史、元明清史,在《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阴山学刊》等学术刊物独立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与传承”(项目号:14XMZ040;结项等级:良好)研究,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晚明士人山水游尚与生态关怀”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2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阴山文化史》、《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华文明史》、《中国礼仪文化》4部;独立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