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卷本《歌德谈话录》以时间为轴,记录了歌德暮年近10年的岁月,是一部研究歌德晚年生活及思想的重要文献。顾名思义,《歌德谈话录》是以歌德为主体和中心的谈话记录,也即一部纪实之作。它之重要,毋庸讳言,首先在于歌德这个人的重要。歌德身为诗人、作家、思想家以及自然研究者和政务活动家,所以谈话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谈话的时间自1823年6月10日至1832年3月初,也就是歌德在世的最后九年多,但是内容却不局限于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还包含大量歌德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歌德喜欢把自己一生的创作称作一篇巨大的“自白”,其实爱克曼的这部《歌德谈话录》才是他真实而全面的自白。人们因此视它为又一部歌德“自传”,也有人称其一尊立体的歌德“全身塑像”。
本书由歌德金质奖章、国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杨武能先生翻译,译文经典隽永,足堪流传。
约翰?彼得?爱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1792-1854-)德国诗人和作家,因作品《歌德谈话录》而闻名于世,他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晚年生活的见证者。爱克曼的家庭贫寒困顿,虽然到哥廷根大学读过书,但是由于资金缺乏,最后不得已辍学。他从小就为生存而奔波劳累,由于地处下层社会,使得他养成了谦卑勤恳、一丝不苟的性格,他一直崇拜歌德,在1821年出版了模仿歌德风格的诗歌集,并且把诗集送给歌德,但是歌德对此反应冷淡,后来又写出《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论文集,1823年,他把这部作品寄给歌德,得到了歌德的肯定和赞赏,1823年,爱克曼在魏玛获得了歌德的接见,从此一直担任歌德的秘书,一直到歌德逝世。
杨武能,号巴蜀译翁,1938年生,师从叶逢植、张威廉、冯至等先生,“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著译作品众多,包括《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魔山》等。近40年来,杨译作品读者上亿,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德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极大贡献。因研究、译介德语文学,特别是歌德作品,贡献卓著,荣获联邦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 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国际歌德研究领域的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等。2018年,获得国内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