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桔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若转型不利,将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枣庄市的案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第二批试点城市枣庄为案例,对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枣庄市的案例》对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以新产业体系构建为核心的主路径,以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金融支持“输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改善为特征的辅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枣庄市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并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效率和效果两个视角对枣庄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了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枣庄市的案例》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分为八章。第一章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第二章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对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案例与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路径、辅路径以及政府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从效率和效果视角对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指出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第八章对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分析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资料翔实,对枣庄市转型案例的主路径、辅路径等问题一一进行详细探究,视角新颖,从转型效率和效果角度入手对枣庄市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国内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长峰教授
逻辑严密,构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枣庄市转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不论是对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还是学术界展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研究,都将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温珂研究员
纪建悦,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金生,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纪玉俊,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前言
第一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第一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三章 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案例与模式
第一节 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第二节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模式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结
第四章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主路径
第一节 枣庄概况
第二节 转型的必要性
第三节 转型历程及模式
第四节 转型中的主路径:新产业体系构建
第五章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辅路径
第一节 辅路径一: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辅路径二:财政金融支持“输血”
第三节 辅路径三: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辅路径四:社会民生改善
第六章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二节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支持与推动
第七章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一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评价概述
第二节 效率视角的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三节 效果视角的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第四节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第八章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进一步思考
第一节 枣庄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枣庄市的案例》:
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也是枣庄市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经济更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低污染、低耗能、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要求,枣庄市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在逐步提高相关煤炭企业R&D经费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第三产业比重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的转型;生态文化注重城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枣庄市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普及率及教育质量、文化娱乐消费的比例、政府财政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补贴及生态文化的宣传等路径来构建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要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在城市的资源规模既定约束和环境容量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马爱锄(2003)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资源与环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技术条件和生活水平下所能供养的人口的数量,这强调的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枣庄市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转变经济生产和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和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的转型。余瑞祥等(2001)指出,万元产值工业污染排放量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资源型产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其中万元产值工业污染排放量最高的是炼焦煤及煤制造行业、石油加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