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之、张志亮、李玉琴编著的《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藏为例》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框架,从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的耦合关系出发,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西藏构建**旅游目的地的实现途径。本书介绍了系统科学方法在旅游目的地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西藏旅游的现状,阐述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系统模型构建的方式,结合西藏旅游产品的自组织现象研究,以四维度结构模型和协同学视角、共生理论视角及区域一体化视角研究构建西藏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方向、对策及建议。
杨振之、张志亮、李玉琴编著的这本《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藏为例》通过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结构与功能、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了理性探讨,通过取得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完善了西藏文化及旅游大产业的构想,进而为我国民族地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杨振之,1965年4月生,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际休闲度假学会秘书长,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内旅游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学刊》学术委员。北京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方向为旅游策划、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善于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素材,善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拥有近20年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论证的经验。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景区升级与服务质量管理》、《风景的文化记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原创策划》、《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资源开发》、《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等专著,在《民族研究》、《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全国性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达300多万字。提出了“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前台、帷幕、后台”、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的理论、旅游功能区及其规划、原乡规划等观点和理论,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科研成果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二等奖。主持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及多个世界遗产地旅游规划,主持的区域旅游业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达300多个。
张志亮,1978年7月生,山西人,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现为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讲师。曾在《旅游学刊》《西藏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休闲旅游管理、旅游战略规划、旅游人类学,
......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路线
第一章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概念界定
第二节 系统科学及其在旅游目的地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旅游系统
第四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西藏旅游概述
第一节 西藏概貌
第二节 西藏旅游业发展历史及旅游资源现状
第三节 西藏旅游的特殊性
第三章 世界旅游目的地系统模型构建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节 西藏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可行性
第三节 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模型构建
第四章 基于顾客价值的西藏旅游产业价值系统重构
第一节 顾客价值链理论及其特性
第二节 西藏旅游价值链的缺陷
第三节 西藏旅游价值链的增值途径
第五章 西藏旅游产品的自组织现象研究
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自组织机理
第二节 西藏旅游产品的构成及存在主要问题
第三节 自组织机理下的西藏旅游产品改善途径
第六章 四维度模型构架中旅游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以西藏乡村旅游为例
第一节 四维度模型简介
第二节 西藏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的现状
第三节 西藏旅游服务体系的创新性建设
第七章 协同学视角下的旅游社区参与
第一节 社区参与及其对西藏旅游业的意义
第二节 西藏旅游社区参与的现实性制约因素
第三节 协同学引领下的西藏旅游广泛社区参与实现途径
第八章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生态化建设研究
第一节 藏文化中环境伦理与共生理论的耦合性
第二节 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第三节 西藏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
第九章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无障碍藏文化旅游区建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藏区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制约因素
第三节 以无障碍旅游的标准构建藏文化旅游区
第十章 西藏旅游目的地建设保障体系
第一节 西藏自治区旅游经济政策保障
第二节 旅游开发的资金支持体系
第三节 西藏旅游信息保障体系
第四节 人才保障
第五节 西藏交通保障体系
第六节 旅游安全保障系统
第十一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旅游产业价值链,实现多维度顾客价值提升
第二节 培育抗风险的多元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体系
第三节 健全区域一体化协同机制
第四节 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共生
第五节 形成完备的旅游自组织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