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军人视角精心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十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悲情英雄, 特色鲜明地详解了他们的“功败垂成”。全书按英雄人物共分十一章, 前后以人物生活朝代为序。每一章又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介绍人物事迹, 下篇分析人物得失。全书人物事迹阐述详略得当, 人物得失分析鞭辟入里、耐人寻味。
金丹换骨
中国古代的道家方士经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将各种矿物、石材投入丹炉,然后置于猛火之上,进行长时间的煅烧。他们坚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炼取金丹,服用金丹之后,矿物的精华被人体吸收,融入骨血。既然金石可以不朽,服丹换骨之人必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种逻辑严丝合缝,几乎没有破绽。
古代的皇帝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今生权势的依恋,纷纷以身试药,前赴而后继。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明朝嘉靖帝以及清朝雍正帝等大名鼎鼎的皇帝们,都热衷于尝试各种丹药。可怜的是,这些精贵的“小白鼠”们不但没有长生,反而大都早死。凭借皇帝的权势尚且找不到金丹,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传说中让人长生不老的金丹绝对是子虚乌有。
让人长生不老的金丹不存在,但让人脱胎换骨、力量无穷的“金丹”却真实地存在,那就是志向!普通人一旦立志,就好比服用了金丹,顿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他的人生步履必将超越芸芸众生,由平凡迈向伟大。陈胜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寓意而成为千古文章,万代流传。文章中,贾谊评价陈胜“才能不及中人”。从陈胜起义后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虽然“才能不及中人”的陈胜由于自身种种原因,不幸以失败告终。但他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而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刘邦称帝后,为了感激陈胜的首事之功,追封他为“隐王”,并安排了三十户人家专职为他看守坟墓。而刘邦给自己崇拜的偶像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也才只安排了五户人家看守坟墓。
司马迁著《史记》时,将陈胜的传记列入“世家”。世家是记载诸侯之事的,这是因为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他们的传记称为世家。《史记》共有三十世家,除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和周勃这五位汉朝的开国功臣之外,以平民人世家的只有孔子和陈胜两人而已。
刘邦和司马迁,一个是身经百战的马上天子,一个是博览群书的史学泰斗,却分别在坟前和纸上给予了陈胜至高的待遇。
为什么“才能不及中人”的陈胜能以诸侯的身份被载入史册,并在死后竞有三十户人家专职为其看守坟墓呢?人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给出的答案通常是:时势造英雄嘛!但这分明是在强调外界客观因素的同时,抹杀了英雄人物自身的主观努力。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固执地认为:既然英雄是时势造就的,如果我处于英雄的时代,我也可以成为英雄,所以英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其实是一套心理保护机制,呵护着普通人那颗易碎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英雄的伟大与自己的平庸。
如果我们敢于正视英雄的伟大,就会发现陈胜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有志之士的奋斗史。当陈胜面对同伴说出“苟富贵,勿相忘”时,他就已经在心中树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并很有可能为了实现这个志向而默默地增加才干。当他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这个志向变得更加清晰,那就是推翻暴秦,自立为王。这时的他就好比服下了换骨“金丹”,从而变得与众不同。可以断言,像陈胜这样一个勤于立志并敢于实践的人,无论出生在任何时代,都将会勇立潮头,卓尔不凡。所以说,陈胜的志向以及为实现它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才是他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而秦末的乱世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舞台。时势造不了英雄,助英雄而已!这正是:男儿欲树凌云志,正是金丹换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