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快速发展为背景。主要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计量、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等问题,特别关注了投资者决策需求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内涵和计量方法。金字塔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大股东利益侵占以及内幕交易的经济后果。《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可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资料。也适合内部控制实务工作人员参考阅读。
邓德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MBA教育中心主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会计学会高等T科院校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匿名评价专家以及《南开管理评论》等多个期刊的匿名评审。长期从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近期特别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模型、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等问题。近年来在《会计研究》、《管理评论》、《财经问题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计量相关文献综述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结构与概况
一、研究思路
二、本书的结构与概况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背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的演化与具体要求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规范的执行情况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规范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模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一、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二、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一、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目的
二、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体与客体
三、基于要素的整体层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
四、基于流程的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
第四节 投资者决策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一、投资者决策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想体系
二、投资者决策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现实选择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与现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标准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内涵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度量标准的选择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现状:基于内部控制缺陷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总体概况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现状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现状:基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及意见
一、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及意见总体概况
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及意见分类现状
第五章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一、金字塔股权结构相关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定义与计量
二、研究模型与样本数据来源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特征现状
一、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显著特征: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
二、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现状
三、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现状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单变量均值检验
二、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多元化经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业务复杂性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定义与计量
二、研究模型与样本数据来源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现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趋势分析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单变量均值检验
二、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第三节 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现状:基于异质性的视角
一、不同机构组织视角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现状
二、不同持股数量视角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现状
三、不同独立性视角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的定义与计量
二、研究模型与样本说明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单变量检验与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六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基于控制权私利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相关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定义与计量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之现状描述
一、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手段
二、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的水平
第五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单变量检验
二、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幕交易:基于高管与大股东减持的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幕交易相关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定义与计量
二、研究模型与样本数据来源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存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
为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评价财务报表项目及附注的错报风险因素:账户的规模和构成;易于发生错报的程度;账户或列报中反映的交易的业务量、复杂性及同质性;账户或列报的性质;与账户或列报相关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的复杂程度;账户发生损失的风险;账户或列报中反映的活动引起重大或有负债的可能性;账户记录中是否涉及关联方交易;账户或列报的特征与前期相比发生的变化。
在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考虑在特定的重要账户或列报中错报可能发生的领域和原因,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
(4)了解潜在错报的来源并识别相应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现下列目标,以进一步了解潜在错报的来源,并为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奠定基础:了解与相关认定有关的交易的处理流程,包括这些交易如何生成、批准、处理及记录;验证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的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重大错报(包括由于舞弊导致的错报)的环节;识别被审计单位用于应对这些错报或潜在错报的控制;识别被审计单位对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导致重大错报的资产取得、使用或处置的控制。
穿行测试通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有效方式。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穿行测试时,通常需要综合运用询问、观察、检查相关文件及重新执行等程序。在执行穿行测试时,针对重要处理程序发生的环节,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被审计单位员工对规定程序及控制的了解程度。实施询问程序连同穿行测试中的其他程序,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业务流程,识别必要控制设计无效或出现缺失的重要环节。为便于了解业务流程处理的不同类型的重大交易,在实施询问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应局限于关注穿行测试所选定的单笔交易。
(5)选择拟测试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每一相关认定获取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以便对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没有责任对单项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形成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对形成这一评价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控制进行测试。对特定的相关认定而言,可能有多项控制用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反之,一项控制也可能应对评估的多项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测试与某项相关认定有关的所有控制。在确定是否测试某项控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足以应对评估的某项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而不论该项控制的分类和名称如何。
另外,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如果某项控制由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能够实现控制目标,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则表明该项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还应当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果某项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执行人员拥有有效执行控制所需的授权和专业胜任能力,能够实现控制目标,则表明该项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如果被审计单位利用第三方的帮助完成一些财务报告工作,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负责财务报告及相关控制的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时,可以一并考虑第三方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三节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虽然是审计师最初开始关注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之所以存在与发展,却并不是因为审计师的意愿,而是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管理和控制是相依相存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内部控制系统既然存在,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控和评价,通过监控和评价结果判断其有无缺陷、执行是否有效、是否需要随环境变化而始终有助于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以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讨论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目的以及评价主体和客体,然后分别从内部控制要素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两个角度来说明此模式的评价过程。一、管理层管理需求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目的回顾以往,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财务舞弊、会计丑闻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公司失败,虽然其表面原因各不相同,但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除去经济低迷、市场动荡等宏观的、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失败案例,大部分公司的失败都是因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有些可能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缺陷,而另外一些则可能超出了这个范畴,源于管理控制的薄弱。总之,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其是否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一点毋庸置疑——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