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T的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是对传统路地共建模式的改进,既满足了地方政府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迫切要求,也迎合了项目业主寻求政府支持的利益诉求,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对丽攀模式进行梳理和优化。《重庆大学经济管理文库: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通过分析丽攀高速项目的运营环境和路地双方的利益关系,建立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典型模式——丽攀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职能和业主单位管理制度进行归纳和优化,并通过建立路地共建效益评价模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重庆大学经济管理文库: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晏国菀,女,四川隆昌人,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投资项目决策与论证、房地产金融等问题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1篇,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丽攀模式的运营环境
第一节 丽攀高速建设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运营环境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丽攀高速PEST分析
第三章 基于丽攀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第二节 丽攀模式中的路地行为效用研究
第三节 丽攀模式中的路地双方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丽攀模式的SWOT分析
第四章 丽攀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征地拆迁管理
第二节 运营目标管理
第三节 风险管理
第五章 基于丽攀模式的地方政府职能
第一节 丽攀模式下的政府工作要求
第二节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工作成效
第三节 保证地方政府职能的措施
第四节 丽攀模式制度化设想
第六章 立基于丽攀模式的建设企业管理
第一节 丽攀模式下的建设企业管理战略
第二节 丽攀模式下的企业组织设计
第三节 丽攀模式下的企业管理制度
第七章 路地共建效益评价
第一节 路地共建效益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应用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节 基于评价体系的效益分析
第八章 丽攀模式的工作建议
第一节 现行丽攀模式的阻滞
……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文库: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
攀枝花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全市流动人口达20万人,是全国流动人口流人率较高的城市之一。攀枝花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80%以上的居民为外来人口,来自外省的主要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籍人口以及重庆、山东、云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苏、湖南、上海、浙江等地人口,来自省内的主要有南充、资阳、遂宁、内江、成都、广安等地人口。
攀枝花共有4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7%,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纳西族、满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瑶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哈尼族、独龙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仡佬族、傣族等,形成了金沙江流域各部落、部族、民族小而散和民族多元的格局,文化类型多,分布空间小,且同一类型文化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又有差别。攀枝花市的现代文化已成为区域内各民族各地文化向之靠拢的方向,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得攀枝花市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与融合性的特征。
2.地理环境
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侵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全市面积的88.38%。攀枝花属长江水系,河流多,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两江在此汇合。其主要支流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
攀枝花属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夏季长,温度日变化大,旱、雨季分明,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全年815毫米),日照长(全年2443小时),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总体而言,攀枝花气候具有春季干热、夏季湿热、秋季凉爽、冬季温暖、四季不分明的特点。
3.生态资源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农业资源。已探明的钒钛磁铁矿储量达一百亿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矿石中共生的钒、钛储量,钒资源列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三位;钛资源居全世界第一位。煤的储量为十二亿吨。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正在建设中的二滩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攀枝花市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适于发展立体农业,粮食作物一年三熟;出产芒果、香蕉、木瓜等热带水果;半山地区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场;高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可采伐量达一千七百万立方米。
攀枝花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突破,构建了一批普及性、综合性功能兼备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了城市各片区和各县(区)的文化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指导县(区)和相关部门逐步建立了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作为一个现代的移民城市,来到攀枝花的外乡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素质对这里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引领或主导作用。“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创业文化”、“大笮文化”、“迷易文化”、“迤沙拉文化”、“漂流文化”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4.旅游环境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攀枝花市,旅游资源独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气温泉;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里长江第一漂”;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水晶、玛瑙、翡翠等宝玉石和称为“砚中奇品”的苴却砚等旅游商品丰富多彩;开辟了桃花节、阳光之旅、泼水节、龙舟节和风筝节等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