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由尧舜至于孔子,其德之根于心而道之见于施为者,略见于《六经》《四书》之文矣,自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及宋五子出而有以接乎道统之传,其德行道义及其所述说以发挥此道者,实与《六经》《四书》相辉映,而可以为之阶梯。学者先学《五子书》,反躬实践而后及于《四书》《六经》,则不难得其门而入矣。欲远绍圣神之道统而不读《五子书》,犹如欲至京师而不知所向之方与所由之路,未有不入于歧途者。如陆王之徒,不遵孔门格物致知之教,卒拜倒于释氏之门而为圣门之罪人也。先儒云:入头处最怕差,将来无救处;入头处亦怕偏,将来偏到底。能从《五子书》入手,必不至于差矣。岁庚寅,张果斋先师来示云:《六经》古无有也,而成于孔子,《四书》古无有也,而成于朱子,今而后著成如《六经》《四书》者,惟吾敬修是望。因谨遵师教著成《五子书》,以待后之学者,庶几真儒辈出,以续先王之道于不坠。是为序。
壬申年(1992)二月十八日
秦汝齐叙
序二
先公秦敬修,编辑大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著作精华切于日用者,取名《五子书》。命秦治简练精准注述出版,使人易读易识而冰释原文深奥难明之郁,以为学习五子思想阶梯;进而上读《四书》,研学《五经》,以明圣人大道,实为儒学门径,是故更名《儒学门径——五子精要注评》出版。
大贤思想,通于先圣。其所著述,文理精奥,寓意高远。关乎天道运行,万事机理,世道兴替,事业成败利钝。能引导学者向善趋义,避凶趋吉,成德成才。是故注、述不用常规就文字注译文字,而务求揭示文义。
人不学,不知义。自私自利国度无缘文明。民族复兴,源于国民素养。素养提升,源于教化。博学以明理,精通为人准则和处事义理,而后能爱亲敬长,向善乐道,修身齐家以创建和乐人生。从而达到德才兼优,爱众亲仁以共同成就理想事业。全民参与,共同构建文明复兴,以逐步走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