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房地产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代序)
李扬
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住房金融发展报告(2023)》(以下称“报告”)如期同读者见面了,这是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编写的第五份年度报告。
按照惯例,每一期的报告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显然延续了2021年的颓势,而且,长期累积的风险开始从企业端向消费端、由实体层面向金融层面进一步传导。由此可以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下行态势进一步得到确认,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在努力促成市场软着陆的同时,加速构建房地产新模式。
一 房地产市场长期拐点已确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出了一波小阳春行情:70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较2022年末上涨0.26%,结束了连续17个月的环比下跌态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也止住了持续六个季度下行的局面。然而,这种“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23年4月开始,形势又急转直下,销售面积环比下降47.8%。更严重的是,供给端的风险进一步扩大:房企投资意愿骤减,致使住宅开发投资和新开工面积环比分别下降23.1%和33.8%。这种状况让我们不得不正视房地产市场长期下行的趋势。
论及长期趋势,需要从多方面展开分析。首先看住宅的存量。“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同期,作为世界公认的住宅最为宽裕的俄罗斯,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6.9平方米。从户均角度计算,我国的状况甚至好于德国、荷兰这两个发达国家。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从居住面积来看,我国已经不存在住宅的供给缺口。“七普”住房数据其他指标也指向相同的结论: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间数为0.99间,有些城市(例如重庆)拥有3间以上住房的家庭户数占比超过50%。再从每人获得独立居住空间的视角来看,全国居住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