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老(老年人)、弱(贫困人群)、残(残疾人)三种主要帮扶对象,并且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需求、贫困人群的救助服务、精神残障人士的社区康复开展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从三种类型的服务中总结提炼实务逻辑和操作模式,发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与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是紧密关联的,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一种场景实践的逻辑,即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服务,因此其理论建构也需要以场景实践为核心。据此,本书进一步建构“事-人”双维整合框架,把特定日常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的问题解决和“人”的自我增能紧密结合起来,建构一种人与环境协同改变的理论体系,探究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自我的成长改变,延伸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文化精神维度。
童敏,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MSW)教指委委员、*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厅和厦门市湖里区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主要研究领域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发表社会工作方面的中文学术论文140余篇、英文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民政部以及横向的社会工作课题多项;荣获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2019)、*社科司2019年“教育出版*图书、*文章”(2021年)、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