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女性文学”课程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影响的产物,其发展至今,未见公认且得到通用的统编教材。从一些高校相关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各取所需、“百花齐放”的授课态势,其主要表现在:讲授内容或侧重理论介绍,或偏重作品分析;作家作品编排也呈现出或侧重某一洲际女性文学,或某一国别女性文学,亦或是某一国别女性文学断代史的样貌;课程性质与教学时数也不尽统一,有的设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32学时,有的设为研究生课程,32或48学时不等。延边大学最早开设“女性文学”课程是在2000年,由笔者在汉语言专业首先开设,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32学时。20余年来,笔者根据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对讲义不断进行内容上的调整,查缺补漏,反复修改,并且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信息,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代表性等特点的讲义。自设课以来,“女性文学”课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已经成为本专业本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因为如此,笔者产生将多年授课的讲义编写成教材的构想,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作依据和可资借鉴的教学用书或者参考书。
该教材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导引,在概括梳理有关女性文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古今中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智识和探知的兴趣,构建其女性意识及女性独特视角的养成,提高其运用女性意识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具体来说,该教材结构分为四章,包括女性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女性主义批评论、女性文学本体论和女性文学作品论。其中,前两章为东西方女性历史的追溯和女性主义批评基本理论的梳理与阐述,作为解读女性作家作品的理论知识储备与铺垫;第三章介绍女性文学的性质和国内高校相关课程开设的情况,同时对女性文学的题材内容、叙事特色以及语言风格进行简要的阐释;第四章女性文学作品论包括古今中外著名女作家生平介绍和其代表作的分析与解读。这部分主要依据作家创作的时间顺序,并且充分考虑到古今、中外的均衡性,而选取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进行阐述。其中,中国女性文学主要选取古代的李清照及其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现代的萧红及其《生死场》《呼兰河传》。外国女性文学主要选取了日本平安时期的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语》、朝鲜现代作家姜敬爱及其《人间问题》、英国经典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及其《简·爱》和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及其小说创作等。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着眼东西方女性文学,尽量兼顾到女作家的国别性;二是作家的影响性,即她在本国或世界女性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三是选取的女性文学文本透露出比较强烈的女性意识,或者更适宜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分析。另外,从编写体例的一致性上看,除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是从整体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外,每章节的编写体例基本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代表作分析以及思考与练习,这样便于学生课后理解与复习。
因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内容不尽完善之处,恳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