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带领。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设立跨国研发中心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在发达国家跟进或开发全球领先技术,然后通过逆向技术流动以提升母公司乃至母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过程视角下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知识转移理论剖析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分析过程中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不仅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研发行为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解读,同时对未来企业实现高质量
“走出去”有一定的实践参考,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就出现了跨国研发中心,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将跨国研发中心设立在发达国家,通过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获取跨国公司自身或母国没有的新知识,从而找到未来竞争力的来源(Kuemmerle,1999;Pearce,1999)。跨国研发中心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获取世界领先技术、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担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创新的主力军,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设立了跨国研发中心,以期从投资所在的东道国获取或开发新技术,然后分享给母公司,即通过实现逆向技术流动来提升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跨国研发中心依次实现了技术沿东道国到跨国研发中心的流动以及技术沿跨国研发中心到母公司的流动,本书将之分别看作逆向技术流动初阶段(以下简称“初阶段”)和逆向技术流动终阶段(以下简称“终阶段”)。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学术界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本书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提出从过程视角进行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方面是对现有研究视角的突破,另一方面为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两个阶段(初阶段和终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本书对于跨国研发中心更好地管理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优化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逆向技术流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共设七章,遵循“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来安排。第1章解释了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问题。第2章对该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分解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次运用了文献分析(第3章)、仿真研究(第4章)和问卷调研(第5章和第6章)来进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第7章给出了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梳理文献发现,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视角相对集中在参与主体如技术发出方和技术接收方组织的相关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上。而基于知识转移理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中知识转移情境、所转移的知识、知识转移渠道和知识转移双方动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受到学者关注。据此有理由认为,逆向技术流动本质上也是技术流动的过程,且该过程包含初阶段和终阶段。那么,流动情境、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是否对两个阶段均产生影响?影响规律是怎样的?两个阶段受到这四个因素的影响有何异同?对此,本书构建了逆向技术流动二阶段四因素(2P-4F)的研究框架。
为了探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本书首先进行了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基于2P-4F研究框架,深入分析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Vensim PLE软件上构建逆向技术流动2P-4F的系统模型,然后对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初阶段相对终阶段对四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而四因素对于逆向技术流动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流动渠道、技术、动力和流动情境。从具体影响来看,动力和流动渠道(主要指正式流动渠道)均呈正向影响,前者的短期驱动更强,后者的长期影响更平稳有力;技术的可观察性(或可表达性)和团队依赖性分别呈正向、负向影响,且团队依赖性在长期相对更具决定作用;流动情境的负向影响在短期并不明显,长期呈较弱的负向影响。
为了检验和丰富仿真研究结论,本书基于对中国样本的调研数据,在Smart PLS软件上构建PLS-SEM路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检验了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关系,表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也符合中国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的一般实践。流动情境对初阶段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流动情境对终阶段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
本书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流动情境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不绝对,总体来看相对其他三因素起不到关键作用。第二,技术的显性程度越高,即可观察性和可表达性越高,团队依赖性越低,就越容易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第三,流动渠道尤其是正式流动渠道相对其他三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长期影响最为关键,使用频率越高,越有利于逆向技术流动。第四,动力的正向影响在短期内相对其他三因素更有助于逆向技术流动的快速实现。第五,逆向技术流动初阶段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且初阶段对影响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
根据上述结论,初阶段对逆向技术流动起决定性作用,且对影响因素的变动有较高的敏感性,故针对初阶段即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的技术获取,从流动情境、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战略上藐视流动情境(文化和语言)差异,在战术上多途径克服由此引起的障碍。二是以团队形式培养或引进人才,提高隐性技术流入的可能。三是总结和探索一些有用的流动渠道,并加以复制和推广,保障可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通道。四是激发并增强跨国研发中心的动力,快速实现逆向技术流动。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过程视角构建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现有研究的视角,也实现对逆向技术流动的二阶段研究。在以往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技术发出方、技术接收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学者相对较多的关注,本书受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的启发,将逆向技术流动看作一个过程,对该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进行剖析和研究,构建了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现有的研究视角。由于本书界定的逆向技术流动包含二阶段,也实现了对逆向技术流动的二阶段研究。
(2)运用仿真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理解逆向技术流动过程提出新的思路。对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时,系统分析了逆向技术流动的内在过程包括分析二阶段的联结问题,这更进一步认识了逆向技术流动的过程。通过敏感性分析,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了对各因素长、短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逆向技术流动过程。
章东明,1989年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开放大学讲师,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访问学者。讲授组织行为学、企业信息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等课程。研究领域为跨国研发和国家创新系统、教育信息化等。曾在《南开管理评论》、《科技管理研究》、《国际贸易》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持国家、北京市成人教育协会重点项目2项。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和问题提出
1.2.1 “逆向技术流动”的概念界定
1.2.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跨国研发理论
2.1.2 知识转移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的内涵
2.2.2 与中国相关的逆向技术流动研究
2.2.3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衡量研究
2.2.4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2.2.5 研究述评
3 过程视角下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
3.1 流动情境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1.1 语言差异的影响
3.1.2 组织文化差异的影响
3.2 技术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2.1 技术可表达性的影响
3.2.2 技术可观察性的影响
3.2.3 技术团队依赖性的影响
3.3 流动渠道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3.1 正式渠道的影响
3.3.2 非正式渠道的影响
3.4 动力与逆向技术流动绩效
3.4.1 技术发送动力的影响
3.4.2 技术接收动力的影响
3.5 二阶段四因素研究框架
4 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4.1 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分析
4.1.1 初阶段和终阶段的联结
4.1.2 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反馈
4.2 仿真研究设计
4.2.1 方法选择
4.2.2 模型构建
……
5 中国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6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一 中文问卷
附录二 英文问卷
附录三 中国跨国研发中心名录
附录四 仿真模型(系统流图)中各变量的数学表达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