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实际应用。增长极战略的运用意在通过极化效应使先发地区成为增长极,然后发挥其扩散效应,通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技术扩散及制度模仿带动其与欠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非常突出,如省际层面东部省份的领先发展、城际层面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的集聚发展、城乡层面城市的快速发展等,但扩散效应则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一些区域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强化先发省份、中心城市与城市地区等先发地区对后发省份、周边城市与农村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对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析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现实情况,进而提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效应的强化策略,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我国区际协同发展和现代区域发展关系的重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JL047)的最终成果(鉴定结果为“良好”)。本书内容主要囊括了理论分析、计量评价和强化策略三个方面。在理论分析方面,系统阐析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效应的理论内涵,并从省际、城际、城乡三个层面剖析经济扩散效应的现实维度,进而从阶段特征、形成路径、形成动力三方面分析经济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在计量评价方面,估计省际维度下先发省份对后发省份的经济扩散效应,估计城际维度下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估计城乡维度下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在强化策略方面,从扩散效应强化的前提、条件、基础、核心四个方面,梳理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而从省际、城际、城乡三个维度提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效应的现实强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