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管理论丛: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研究》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较弱问题,运用动态战略地图方法,围绕如何通过并购整合方式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展开研究。首先,《卓越管理论丛: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研究》在对中外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前后综合绩效的变化以及并购综合绩效与持续创新能力的关联性。针对实证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并购整合的关键因素,并运用动态战略地图方法,对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并对并购整合模式进行高阶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动态模拟,提出政府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并购整合方式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本书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较弱问题,运用动态战略地图方法,围绕如何通过并购整合方式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展开研究。首先,在对中外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前后综合绩效的变化以及并购综合绩效与持续创新能力的关联性。针对实证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并购整合的关键因素,并运用动态战略地图方法,对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并对并购整合模式进行高阶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动态模拟,提出政府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并购整合方式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果仅以规模衡量,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普遍存在关键技术创新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过低等问题,导致持续创新能力低下。通过有效方式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其中。通过将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系统集成,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此,我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因为本书从并购整合的全新角度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准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本书从持续创新能力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我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我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新模式,为产业协同创新理论注入了新内容。其次,本书对并购整合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理论探讨,并结合战略地图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提出动态战略地图方法,形成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我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分析的新方法。此外,本书将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中国汽车产业管理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我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进行了系统建模、动态模拟与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科学依据。
近十多年以来,作者张峥在协同创新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S-作。大学毕业后,张峥先后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过六年多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之后他全脱产攻读研究生学位。2004年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博2学位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协同创新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曾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另外,他还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质量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体现出很高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张峥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在协同创新研究领域中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成果颇丰。
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数据资料丰富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所得结论新颖、可靠,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书的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我相信,学术研究人员、宏观产业管理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和启发。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严广乐 教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并购状况分析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分析
第一节 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过程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结构
第一节 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并购整合模式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第四节 并购整合模式结构
第五节 并购整合模式结构各层面策略分析
第六章 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及其模拟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
第二节 系统动力学建模
第三节 动态模拟分析
第七章 政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政策导向,完善评价体系
第二节 明确政府作用定位,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功能
第三节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企业研发主体
第四节 降低污染排放水平,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五节 促进专利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品牌形象
第六节 推进政策创新,完善市场机制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权重计算及显著性检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起步初创阶段(建国初期一80年代初)。
建国初期,中国的汽车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中国于1950年聘请苏联专家进行汽车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工953年7月,第一汽车生产基地举行奠基仪式,历时三年建成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的建成是中国汽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工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下线。1958年一汽成功试制了CA7l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
由于汽车产业对消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全国实行企业下放的政策,各省市在工958年后纷纷加入到汽车产业的建设中,形成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热潮。中国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工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工964年我国政府决定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二汽以生产越野车为主,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生产重型载货汽车为主。二汽是我国白行设计、由国内提供相关装备的整车厂。二汽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仅从国外引进了5%的关键设备。二汽的发展代表中国汽车产业经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截止1965年底,我国汽车产业总投资已达到u亿元,发展了军用改装车、民用消防车、救护车、牵引车和客车等9个车型,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①。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到70年代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央政府再次鼓励地方政府发展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全国汽车制造厂到1976年增加到6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66家。整车厂形成了以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的汽车产品体系,零部件厂也得到快速发展。〕980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业是在封闭的、高度计划集中的环境中逐步发展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行高关税、高国产化和高保护的“三高”政策,在汽车服各贸易环节实行严格限制外商参与的政策,以保护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中国汽车产业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脱节,使汽车产业在经济上缺乏创新动力,在技术上缺乏创新能力。在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产量有所增加,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市场机制让出主导权,市场需求的增长开始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地方汽车企业应运而生,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上海、天津、重庆、北京等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复苏,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汽车的需求量。1987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下,上海轿车工业项目开始了大规模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轿车工业现代化历程起步。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8个轿车生产点,轿车产量从1986年的1.25万辆增加到1993年的23万辆。世界著名汽车集团通过合资企业的形式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分别与广汽建立合资企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