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不同凡响的乐观主义之作!充分强调人在世间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科学与哲学并重,歌颂人类存在的深意。著名科学公案专家证人、布朗大学生物学教授——肯尼思·R.米勒集大成之作。
—
在本书中,作者肯尼思·R.米勒带领读者回顾了人类进化和神经科学的历史,探讨了语言的进化、意识的发展,以及基因和环境在塑造我们行为方面的作用。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米勒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分解成易于理解的语言,使得没有生物学或神经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
2. 一本关于进化论的扫盲之作:人类的存在绝不是一场“意外”,自由意志与进化论兼容不悖。并非所有进化都直接归因于自然选择,进化为偶然性的可能留下了空间。
—
关于人类的演化,我们都听过一些流行的理论: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爱德华·威尔逊:“演化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基因”
萨姆·哈里斯:“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
以及“人类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机械宇宙自然法则下的产物”
“思想独立和个性感并不是真的,所谓道德和价值观都是生存本能的掩护”
……
这些理论不断告诉我们,我们最亲密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只是数千代盲目适应的副产品。我们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个物种,因此并不比任何其他生物更重要。米勒通过对这些主题细致入微的处理,以充分的科学依据揭示了科学界围绕人类行为进化基础的持续争论。本书不同于生物决定论和进化心理学的流行理论,与“生物基础决定人类行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3. 一场关于进化论的“世纪辩护”,扫清进化怀疑论的迷障。自由意志与进化论兼容不悖,人类文化、意识和生命本身都是进化涌现的属性。
—
作为一位进化论的坚定捍卫者,肯尼斯·米勒在这本书里为进化论和人类的自由意志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世纪辩护”。本书以学界的诸多争论为切口,展开了详尽而充分的论述,将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和科学论战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论据,提供了一种比生物决定论更乐观的替代性科学解释。
4. 大脑是进化的产物,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是内在的。关于心智意识起源的著作已经有不少,随着人工智能和AIGC的发展,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当下有必要重提人作为高等智慧生命的主体性地位。
—
我们也许失去了曾由创世神话赋予的信心。但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星球,迎来了名为“人类世”的时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叙事。米勒认为,人类拥有非凡的行为适应力、想象力,并拥有自我觉知的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使人类脱颖而出,超越生存和繁衍的需求,探求我们自身的起源故事。
【作者与译者简介】
—
肯尼思·R.米勒(Kenneth R. Miller)
生物学家,古尔德奖获得者,畅销书作家
肯尼思·R.米勒是美国重要的进化论捍卫者之一,他是细胞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也是科普书作家。他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后任职于布朗大学。米勒在美国著名科学公案——基茨米勒诉多佛案中作为首席专家证人出庭作证,为进化论的科学传播出庭辩护,该案被比喻作现代版“斯科普斯猿猴审判”。此外,他还是美国高中生物课本的合著作者。
作者获奖情况 :
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公共服务奖(2006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公众参与科学奖(2008年)
国际进化研究协会斯蒂芬·杰·古尔德奖(2011年)
译者|吴奕俊
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有《设计通史》《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一阅千年:纸的历史》等作品。
译者|何梓健
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译有《一阅千年:纸的历史》《缺陷也完美》等作品。
译审|殷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潍坊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译者|吴奕俊
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有《设计通史》《情报搜集:技术、方法与思维》《一阅千年:纸的历史》等作品。
译者|何梓健
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译有《一阅千年:纸的历史》《缺陷也完美》等作品。
译审|殷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潍坊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前 言:我们的故事
叙事很重要。曾几何时,人类拥有属于自身的故事。
我们了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创世的最初成果,是地球的管家,是生命世界的掌控者。回溯过往,无论是亚当和夏娃这对叛逆者,还是早期人类的不断进步,在第四世界 ,我们的种族谱写了自己的篇章。那个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故事,确立了人类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它们划清了人类和动物的界线,让我们确信人类的行为举足轻重,人类的选择真真切切,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
诚然,并非全部故事都能让人心情愉悦,其中很多有其阴暗的一面,它们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它们引发了愤怒、贪婪甚至杀戮。在苦难重重的时代,那些故事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它们塑造了人类对于地位、使命和价值的感知,将人类推上了生物界的顶峰。地球不仅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人类——宇宙中唯一真正有重大影响的物种——的家园。
之后,我们的故事便消失无踪。它们似乎把我们的灵魂和在天堂的地位一并带走了,很大程度上,自我也随之消失。
这个关于遗失的故事已经被讲述很多遍,它们出现在启蒙运动背景下,出现在科学革命背景下,也出现在地理大发现背景下。回想起来,这无疑是一场胜利而非悲剧,行星在太空中的运行方式十分复杂,却被优雅和精确的数学一一破解;物质的化学成分让人费解,却被简化成一张元素周期表,各种元素更被细分为简单的分子。人类把电和磁联结在一起,塑造出新的工具来探究存在的内核。
但在所有这些伟大的进步中,有一项最与众不同,因为它直接与人类关于自我的概念产生了对话,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许多人来说,我们满足于自我形象,但查尔斯·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揭示似乎已经让这种满足黯然失色。过去对于人类的确凿说法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理论。但那到底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变成了“达尔文的子民”,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人不想让古老的故事就此沉寂,这并不奇怪。很多人,比如哈佛大学植物学家阿萨·格雷(Asa Gray)迅速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可也有很多人提出抗议,他们仿佛在担心人类文明会因此危在旦夕。书籍出版受到审查,教师走向了审判席,法律禁令得以通过——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学生接触任何关于“人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言论。田纳西州曾颁布了一项法令,最终引发了1925年那桩臭名昭著的斯科普斯案(“猿猴审判”) 。该法令一直有效,直到1968年才被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但即使是最高法院也无法彻底消除公众对进化论这种颠覆性和革命性思想的抵制情绪。
时至今日,仍有芸芸之众对进化论本身的假设进行攻击,他们自称“创世论者”,拒绝承认那些在现代科学中早已达成共识的结论。对他们而言,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地质学都在合谋“杜撰进化史”,曾经有一个美国政客声称:“(进化论是)一个来自地狱的谎言。”也有人提出所谓“智慧设计论”,这一理论排斥进化论的理由是进化机制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复杂性。它主张存在一个创造生命的更高智慧,即“设计师”。该观点正是2005年的一起公案——奇兹米勒诉多佛学区案 中出现的论点,这桩发生在宾夕法尼亚洲的诉讼案极其轰动,我曾在该案中担任反对“智慧设计论”的主要证人。
这两种抨击之声存在一个共同点:号召民众摒弃进化论,并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取而代之。两者的动机通常很明确,与其说是“纠正”科学错误,不如说是要用一种与某些宗教教义一致的人类起源理论来取代科学理论。
尽管逐条分析这些论点可能很有趣,但这种做法已经有人做过了,它不仅体现在奇兹米勒诉多佛学区案的审判中,也体现在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畅销书中1,此处没必要旧事重提。我不认为所有抨击进化论的观点都是幼稚、琐碎或无知的。事实上,部分批判进化的人对进化论被冠以科学之名后所宣扬的许多内容感到十分不安,这种不安感也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之间蔓延开来。我相信这种担忧并非来自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而是人类作为一种进化生物,该如何看待自己。换言之,这种不满源于一种恐惧,即接受进化论意味着我们只是进化的产物,我们既不是上帝的子民,也不是达尔文的子民,而只是众多苦苦挣扎生物群体中的一员,没有意义,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对许多人来说,接受进化论意味着接受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否认人类物种的重要性,它把我们的社会制度解释为自然选择的产物,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描述为对环境输入的机械式应答。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在其关于自由意志的专著中提到:“我们是有意识的人,我们要对精神生活和后续行为承担重大责任,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映射到现实中。”2 然而,我们可以着眼于自身,按照哈里斯的说法,人类被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驱动。从他对进化故事的解释来看,宇宙之大超乎想象,人类不过是偶然而成的副产品,是大自然轻率的产物。
这种思路认为,进化完全是由自然力量以及适用于生物和非生物的普遍原则所驱动的。如果正如斯蒂芬·平克所写的那样,科学已经揭示了“支配宇宙的规律缺乏目的性”3,那么显然,这意味着进化过程本身存在“目的性缺失”。在这个复杂而理性的现代世界,那些持这种进化观的人认为人类的存在没什么特别之处。他们认为人类的产生只是宇宙中毫无意义的意外事件;他们把人类的艺术和创造力看作是自然选择漫无目的的副产品;他们还相信,无论目的、自我和意识如何喧嚣立异,也都只是不带任何象征意义的化学错觉。简而言之,这群人接受了一种冷酷无情的观点:在宇宙发展的宏大历程中,人类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环。在进化史的编造者眼里,人类的进化故事是一场徒劳无益的意外,充斥着不为人知的斗争和本质上毫无意义的闹剧。
但是,把一个能够解开进化奥秘的物种描述为蓝色小星球表面微不足道的碳基绒毛生物,这太不合逻辑,太站不住脚了。事实上,我坚信智人有某种特别之处,有某种真正使我们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提出疑问:为了解释人性之特殊,是否需要对进化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进化的美丽和奇妙。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有生命的生物,在地球生命的征程中,我们是无数来来去去的物种中的一种。但我们也是音乐和艺术、诗歌和笑声、科学、理性和数学的独特产物。从任何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进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是宇宙的孩子,从这一认识中,我们以一种新的、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观察自身在生物界中的定位,来认清地球家园在群星中的所在。这正是我打算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要探索的内容。
前 言:我们的故事
叙事很重要。曾几何时,人类拥有属于自身的故事。
我们了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创世的最初成果,是地球的管家,是生命世界的掌控者。回溯过往,无论是亚当和夏娃这对叛逆者,还是早期人类的不断进步,在第四世界 ,我们的种族谱写了自己的篇章。那个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故事,确立了人类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它们划清了人类和动物的界线,让我们确信人类的行为举足轻重,人类的选择真真切切,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
诚然,并非全部故事都能让人心情愉悦,其中很多有其阴暗的一面,它们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它们引发了愤怒、贪婪甚至杀戮。在苦难重重的时代,那些故事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它们塑造了人类对于地位、使命和价值的感知,将人类推上了生物界的顶峰。地球不仅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人类——宇宙中唯一真正有重大影响的物种——的家园。
之后,我们的故事便消失无踪。它们似乎把我们的灵魂和在天堂的地位一并带走了,很大程度上,自我也随之消失。
这个关于遗失的故事已经被讲述很多遍,它们出现在启蒙运动背景下,出现在科学革命背景下,也出现在地理大发现背景下。回想起来,这无疑是一场胜利而非悲剧,行星在太空中的运行方式十分复杂,却被优雅和精确的数学一一破解;物质的化学成分让人费解,却被简化成一张元素周期表,各种元素更被细分为简单的分子。人类把电和磁联结在一起,塑造出新的工具来探究存在的内核。
但在所有这些伟大的进步中,有一项最与众不同,因为它直接与人类关于自我的概念产生了对话,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许多人来说,我们满足于自我形象,但查尔斯·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揭示似乎已经让这种满足黯然失色。过去对于人类的确凿说法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理论。但那到底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变成了“达尔文的子民”,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人不想让古老的故事就此沉寂,这并不奇怪。很多人,比如哈佛大学植物学家阿萨·格雷(Asa Gray)迅速接受了达尔文的观点,可也有很多人提出抗议,他们仿佛在担心人类文明会因此危在旦夕。书籍出版受到审查,教师走向了审判席,法律禁令得以通过——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学生接触任何关于“人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言论。田纳西州曾颁布了一项法令,最终引发了1925年那桩臭名昭著的斯科普斯案(“猿猴审判”) 。该法令一直有效,直到1968年才被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但即使是最高法院也无法彻底消除公众对进化论这种颠覆性和革命性思想的抵制情绪。
时至今日,仍有芸芸之众对进化论本身的假设进行攻击,他们自称“创世论者”,拒绝承认那些在现代科学中早已达成共识的结论。对他们而言,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地质学都在合谋“杜撰进化史”,曾经有一个美国政客声称:“(进化论是)一个来自地狱的谎言。”也有人提出所谓“智慧设计论”,这一理论排斥进化论的理由是进化机制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复杂性。它主张存在一个创造生命的更高智慧,即“设计师”。该观点正是2005年的一起公案——奇兹米勒诉多佛学区案 中出现的论点,这桩发生在宾夕法尼亚洲的诉讼案极其轰动,我曾在该案中担任反对“智慧设计论”的主要证人。
这两种抨击之声存在一个共同点:号召民众摒弃进化论,并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取而代之。两者的动机通常很明确,与其说是“纠正”科学错误,不如说是要用一种与某些宗教教义一致的人类起源理论来取代科学理论。
尽管逐条分析这些论点可能很有趣,但这种做法已经有人做过了,它不仅体现在奇兹米勒诉多佛学区案的审判中,也体现在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畅销书中1,此处没必要旧事重提。我不认为所有抨击进化论的观点都是幼稚、琐碎或无知的。事实上,部分批判进化的人对进化论被冠以科学之名后所宣扬的许多内容感到十分不安,这种不安感也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科学家之间蔓延开来。我相信这种担忧并非来自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而是人类作为一种进化生物,该如何看待自己。换言之,这种不满源于一种恐惧,即接受进化论意味着我们只是进化的产物,我们既不是上帝的子民,也不是达尔文的子民,而只是众多苦苦挣扎生物群体中的一员,没有意义,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对许多人来说,接受进化论意味着接受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否认人类物种的重要性,它把我们的社会制度解释为自然选择的产物,把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描述为对环境输入的机械式应答。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在其关于自由意志的专著中提到:“我们是有意识的人,我们要对精神生活和后续行为承担重大责任,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映射到现实中。”2 然而,我们可以着眼于自身,按照哈里斯的说法,人类被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驱动。从他对进化故事的解释来看,宇宙之大超乎想象,人类不过是偶然而成的副产品,是大自然轻率的产物。
这种思路认为,进化完全是由自然力量以及适用于生物和非生物的普遍原则所驱动的。如果正如斯蒂芬·平克所写的那样,科学已经揭示了“支配宇宙的规律缺乏目的性”3,那么显然,这意味着进化过程本身存在“目的性缺失”。在这个复杂而理性的现代世界,那些持这种进化观的人认为人类的存在没什么特别之处。他们认为人类的产生只是宇宙中毫无意义的意外事件;他们把人类的艺术和创造力看作是自然选择漫无目的的副产品;他们还相信,无论目的、自我和意识如何喧嚣立异,也都只是不带任何象征意义的化学错觉。简而言之,这群人接受了一种冷酷无情的观点:在宇宙发展的宏大历程中,人类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环。在进化史的编造者眼里,人类的进化故事是一场徒劳无益的意外,充斥着不为人知的斗争和本质上毫无意义的闹剧。
但是,把一个能够解开进化奥秘的物种描述为蓝色小星球表面微不足道的碳基绒毛生物,这太不合逻辑,太站不住脚了。事实上,我坚信智人有某种特别之处,有某种真正使我们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提出疑问:为了解释人性之特殊,是否需要对进化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进化的美丽和奇妙。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有生命的生物,在地球生命的征程中,我们是无数来来去去的物种中的一种。但我们也是音乐和艺术、诗歌和笑声、科学、理性和数学的独特产物。从任何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进化的结晶,但我们也是宇宙的孩子,从这一认识中,我们以一种新的、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观察自身在生物界中的定位,来认清地球家园在群星中的所在。这正是我打算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要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