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族的复兴——从一个女人开始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河北省大名县,位于今天河北省东南部。“大名”这个地名诞生于公元前661年,也就是晋献公十六年,乃是掌卜大夫卜偃从“魏”字中解出来的,此事在《左传》《史记》中均有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该地曾属魏地,所以设立魏郡。又因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故而以元城名之。在魏郡元城的东北角,有个名叫委粟里的所在。何为委粟里呢?“委”是“抛弃”的意思,“粟”是粮食的统称。所谓“委粟”,就是不用交税粮了。一个不用交税粮的地方肯定大有来头,住在这里的不是皇亲也是国戚吧?在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坐落着一座壮观的府邸。这座府邸属于王氏家族。一个显赫一时,早已破落的贵族之家,此时既没有之前的荣华富贵,也没有后来的权倾朝野,正处于最失落、最尴尬的时期,看似家业不小,其实不过是强弩之末。那么,这个王氏家族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几十年后,王莽曾在《自本》中将祖先一直追溯到了黄帝,黄帝传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陈胡公的后人陈完避祸到了齐国,齐桓公以为卿,赐姓田氏。没想到竟“引狼入室”。经过十一世之后,田和控制了齐国,传了两代,开始称王。传到田建时,齐国为秦国所灭。到了项羽渡河救赵,田建的孙子田安前去投奔,被封为济北王。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曾“站错了队伍”的田安失去了王位和封国,后因田荣造反而被诛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田家尽管失了势,仍旧是高门大户,奴仆成群,与寻常人家不同,被当地人尊称为“王家”。田家人听得入耳入心,索性就改姓“王”了。
田安的孙子王遂,字伯纪,文、景年间,住在济南东平陵,王遂生子王贺,字翁孺,曾做过武帝朝的绣衣御史。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以至于哀鸿遍野,民怨沸腾,坚卢、范主等人在魏郡聚众起义。汉武帝对外不肯示弱,对内同样眼里揉不得沙子,要求全力剿灭,一个不留。绣衣御史们纷纷被派往地方,处置胆小懦弱、不作为的官吏。这些绣衣御史多为心狠手辣之人,如暴胜之之辈,堪称皇帝的爪牙。以至于株连者六郡,遭到诛杀者多时竟达万余人。唯有王贺宅心仁厚,对“犯错”官吏往往宽大处理。上级听闻此事,勃然大怒,以王贺渎职为由,将其免除了官职。王贺倒也相当豁达,曾自叹道:“我听说,救活一千人积累下的福报,就能让子孙得到封赏,我如今救活了万余人,后世必然兴盛。”王贺流年不利,不但得罪了朝廷被免了官,还跟东平陵的终氏结下了冤仇,故而迁到了前面提到的魏郡元城委粟里,建起了这座曾经很是壮观,如今已经陈旧破败的宅邸。在委粟里,王贺的运气有所好转,他行善积德,宽宏大量,颇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被尊为“三老”。百姓们遇到什么争执或是麻烦,都请他决断、评理,一旦他提出意见,无不遵照执行。如今,王贺早已驾鹤西去,王家则日渐凋零,只剩下个空架子。王贺的儿子名叫王禁,字稚君,胸有大志,不修廉隅,沉湎酒色,经常抱怨生不逢时。虽然他继承了这座大宅子,但已经没了做贵公子的资本。在少年时就被迫学习了律法。在仕途上也不得意,成年后做了廷尉史。尽管官职很小,却遗传了祖先的风流潇洒和挥霍作风。几经沉浮之后,终于坐吃山空,捉襟见肘。当时风行男子多娶妻妾,王禁也不能免俗,除了正妻李亲之外,还娶了好几个小妾,生有多个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