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黎)纪伯伦《沙与沫》
上面这句话,我想,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或许体会更为深刻一些吧!
暴风雨往往并不可怕,可怕是它来临之前的宁静,掩盖了它残暴的本性,动摇了人心。就像抑郁症本身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带来的冷漠,遮盖了原本有温度的心,折磨着人性。
绝代佳人阮玲玉因为其本身的敏感性格,再加上情感不顺,最终不堪各方舆论压力,患上了抑郁症。25岁那年,她选择了“离开”,留下了一句令人扼腕的四字遗言:“人言可畏”!
一生风华绝代的张国荣先生在愚人节那天留下一句“我一生无做坏事,为何这样?”,一跃而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6岁的年轮上。他在《霸王别姬》里塑造的程蝶衣一角,至今让很多影迷念念不忘。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内心活动,也是作者海明威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一生写照。1961年,海明威在美国家中开抢自杀,他一生都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而自杀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
“抑郁症”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可人们总是避而远之,对它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不开心”“行为过激”的粗浅表面,缺少对其背后痛苦和孤独的理解。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因为身边一向看似正常的朋友被诊断出抑郁症而感到惊讶不已,又或者会为一名素不相识的抑郁患者结束了珍贵生命而感到万般遗憾。惊讶、遗憾过后,我们不得不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对抑郁症究竟了解多少?
早在上世纪,西方已将“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可见它的危害令人胆寒。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心理健康也逐渐进入大众视线。精神心理卫生组织对抑郁症的普及宣传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对于抑郁症,人类在弄清楚它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同时,不可否认也付出了百般惨痛的代价。它仿佛对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心之所想都做到了如指掌,留下神秘不解、恐怖不已的直觉印象。更为讽刺的是,当我们中还有人在回避,无视它存在的时候,它却每年夺走百万人的生命。平均到每天有2740人死于自杀,过去的每分钟都有2人因此而亡。也许她是一名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的母亲;也许他是一名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男性;也许他是一名人生花朵还未绽放的少年......
就在我编辑以上文字,读者阅读以上内容的这几分钟里......
请原谅我的忧愁与悲伤,因为这一切太过于沉重和伤痛!
抑郁症又称情感障碍。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冷漠。缺乏自我价值认同,人际功能性损伤。抑郁症产生原因有遗传性和后天性,发病率高。据调查,仅有不到5%抑郁患者正在接受专业治疗。如果说癌症成为“第一杀手”的原因是医学治疗技术的有限,那么被称为“第二杀手”的抑郁症则跟人们轻视和回避它的态度脱不开干系。人们将其称之为“沉默的杀手”,危害有二,其一是易被忽视性的病理特征,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二是讳疾忌医“病耻感”让一些人将其误解为精神疾病,刻意掩盖和否认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很多人惯以矫情、作态来形容抑郁症患者,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心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一点都不比身体疾病产生的痛苦少,并非无病呻吟。如同骨折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感,抑郁症患者也会受到精神疼痛的摧残,严重时甚至会有不良躯体反应。严格说,抑郁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简单概括为只是一种心理反应又或者自己调整情绪就可好转的想法都不是直面问题的做法。当我们选择无视它存在的时候,它也乘间抵隙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快10年的人,生活早已趋于两点一线,家——咨询室。虽有些夸张表达之意,但非有一丝无奈之感,更像是一种热爱。我被众多来访者朋友真挚的邀请到往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灵魂,那是一种感受与感受间的呼应,心灵与心灵间的对接。我倾向把它比作为一场心灵旅程,在一个个奇特的旅途中,我发现人类所有智力都是思想的结果。思想蕴含着丰富宝藏,给人启迪与指导。抑郁患者更是纯粹的思想者,他们能够敏锐捕捉生活细节,对人生觉悟的能力更是非“常人”所能匹敌。正是这深度思考带来的困扰,成为生活暂时的羁绊。而我的工作职责是手握可细致观察世界的显微镜,以更少扭曲、否认的角度去引导他们看到事情的真貌,用有效的、温和的反馈协助他们脱离于短暂的难堪。这份工作不仅给了我学习和超越自己的机会,也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具独特视觉的认知。我将之整理成内容,以独特角度来对抑郁症进行科普传播。这也是我力求在本书中呈现的中心思想。
我曾在一次深夜的电话里为一位准备投身西湖的青年女子进行自杀干预,也曾目睹一位青涩少年在淋浴间割腕的经过,还和一位三跳黄浦江只求一死的七尺男儿彻夜长谈。过去的一幕幕都在眼前浮现,不由感叹镜池丛中走,早已满身荆刺的人生经历。震撼的声音刺激着我的大脑神经,做点什么的想法无时无刻不涌入心间。这些悲伤故事都是促使我写这本书的动机,而真正着手开始动笔是源于一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师“鹿道森”在微博里写下的一份悲痛欲绝的5千字遗书,“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压垮我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别了我无疾而终破碎的梦想,请记得我有花掉我所有的力气奔向于你。”他在美丽的情人岛结束了韶华生命,25年的人生,短短5千字记录显得寥若晨星,但如果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份记忆的伤痛,那就浩如烟海。我经常反复看着他留在世间的遗言,警醒我的工作,生活不断告诫我们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但也贵在心态。痛定思痛之后,我想为他、为抑郁症患者写本书。这本书起笔于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一日,这一天,也是证实生命之神没有眷顾这位满身伤痕少年的一天。
整本书以记录心理师与来访者(W)全程咨询对话的内容的形式展开,期间穿插我对案例的个人解析和说明,其中不乏汇集了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有用观点和技术上的使用,这些观点是非常个人和主观化的,在此特别说明,还请广大读者给予理解。所有对话内容因为出版要求做不到全部呈现,但我还是尽可能把访谈中对话的原本面貌展现给读者们。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我喜欢的措词习惯,而且口语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化也避免不了修饰,也请读者们谅解。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更系统更有效的阅读,我将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心理师和来访者咨询前期的匹配阶段
第二部分:(第二章)心理师与来访者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十一章)来访者主诉问题的处理阶段
第四部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来访者心理健康促进发展和巩固阶段
因咨询技术的灵活性,阶段内容实际上在各章节里都有穿插呈现,读者们仔细阅读也能细微捕捉到。在阅读本书时,如果读者将自己带入书中与来访者W进行“结合”,我想,也能够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我由衷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提升自我的动力,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这也是我孜孜不倦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动力。
最后,我诚挚的感谢这一路上我最重要的导师:我的每一位来访者。我非常荣幸被邀请进入你们最深处的心灵,成为你们最忠实的倾听者,你们的信任,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爱与激情。感谢W,你的善良和勇气令我敬佩,正是你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呈现出来,我才有了这宝贵而又真实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感谢心灵语录章节里的朋友们,你们用内心的声音向抑郁症患者传递着一份特殊的关爱,在通往“光明”的路上,你们让他们看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