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介绍我国“融媒体”的实践与发展情况。中国语境下的媒体融合变革与创新,包括了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平台重塑、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团结创新等诸多方面。在当前的媒体行政管理架构下,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媒体在融合形态、路径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已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有的则动作较小、改革步伐较为谨慎;有的举集团甚至地方之力做“大手术”,有的只是进行局部“微创新”;有的通过内容原创力来驱动,有的则通过技术、资本等要素来推动;有的已经找到盈利模式,有的仍在寻找撬动利润的杠杆过程中。通过梳理融媒体发展情况,探究媒介演化规律。下部主要探析“智媒体”的实践与发展情况。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呈现出一些新样态、新特征与新趋势。智能技术搭建起来的媒体平台是智媒体生态系统的“大脑”,有智慧广电、智慧报业以及互联网企研发的智能平台三种形态。此外,当前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媒体内容生产,包括内容制作、内容分发、内容审核与内容反馈等环节。中国智媒体在“平台”与“内容”的实践展现了智媒体的媒体属性与媒体功能被确立的过程。然而,在不确定性愈发增多的当今社会,智媒体作为一种“媒介”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智媒体在媒介化社会中连接起了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并且通过“智媒+”,成为搭建智能社会的重要媒介。从家庭到城市,从居家到出行,从医疗到教育,智媒体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塑造着智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总之,本书以从融媒体到智媒体的媒介演化为主线,是对媒体融合的再观察、再思考,又是对媒体发展新趋势的再洞察。同时,这样的研究思路既有利于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智媒体的发展过程,又有利于深化智能时代“人-媒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蒋晓丽,女,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点创点人,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访问学者,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委员会专家。中国传播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新闻传播学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理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闻传播学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符号与传媒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负责人、中国舆论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