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汉代、大夏、辽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对此进行历史视域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汉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饮食文化和人口特点、草原丝绸之路问题、饮食人类学视野中的草原饮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样性等,涉及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艺术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艺术、墓葬壁画的图像、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生态观等,通过艺术表象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多样文化。第四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具体的个案分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和传承保护及发展趋势,并就其现象和本质进行深入地的探讨。
张景明,1966年9月出生,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级科研平台非遗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大连大学“金普学者”。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会成员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委和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1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参编7部,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研究方向为中华文化认同、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中西文化交流、饮食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