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对康德的启蒙定义的反思,力主一种关于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启蒙新立场,在德国古典哲学启蒙辩证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马克思关于合理启蒙、理性启蒙、德性启蒙、真诚信仰、形而上学、理想主义、犬儒主义等方面的见解,展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辩证法。“矛盾”“物化”“外推”“自然”“历史”“虚无及其超克”等,构成这种启蒙辩证法的关键范畴;如何合理看待自然、历史、主体性、物化和超越性信念,如何超克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破碎性、无根性,成为其关键问题。通过与无政府主义者(如施蒂纳)、尼采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三种启蒙立场的比较,马克思启蒙辩证法的丰厚意蕴和健康发展的方向得以进一步彰显。
刘森林,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近年主要从事虚无主义、主体性、辩证法、启蒙等问题的哲学研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五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次山东省、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有《物与无》《焦虑的启蒙》《追寻主体》《实践的逻辑》《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发展哲学引论》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6项,主持“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和“虚无主义研究”两个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