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活动开展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本书阶段性梳理和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与之有关的译介、出版及接受等情况,记述译介沿革,讨论译介模式,总结学术趋势,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学理支持。书中指出了日本主要图书馆馆藏信息、日本学界统计结果中的十余处纰漏,避免了“认知偏差”的继续传播;另有约50项(组)具有独创性的信息统计,包括于学界首次精确计算出截至2022年11月已设置日语专业(本科)的中国高校数量(525所)等,为创建、完善中国自主的学术数据库,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书中所提创建“文学译介国家队”等建议对今后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鲍同(1978—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曾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樱美林大学、吉林大学。(日)关西学院大学访问学者。(日)Simul Academy口译培训班学员。参与多项口译、笔译的实践,编译,评审及语料库研发等工作。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计算语言学。曾出版专著一部,于核心期刊、集刊上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约三十篇,主持期刊固定栏目,撰写专项稿件多篇。参编翻译专业资格类、IT类日语教材近十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重大、重点、一般等各类科研项目多项,曾获省部级等各类奖项多项。
第 1 章 序章
1.1 问题的缘起
1.2 相关课题在中国的研究情况
1.3 相关课题在日本的研究情况
1.4 本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 2 章 “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中国文学在日译介的沿革
2.1 20 世纪 20—40 年代:以名家名作为中心
2.2 20 世纪 50—70 年代:以社会意识为中心
2.3 20 世纪 80—90 年代:译介活动的新阶段
2.4 21 世纪:重点关注新人新作
第 3 章 译介模式及译者思路
3.1 创办期刊——《季刊 中国现代小说》
3.2 编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珠玉选》
3.3 以书代刊——《中国现代文学》
3.4 模式创新——中国主导编译的期刊式译丛《灯火》
4 章 中国文学在日译介研究的若干趋势
4.1 研究重点:转向“译者行为”
4.2 研究原则:多维视角的常态化
4.3 研究主体:跨学科研究团队
第 5 章 终章
5.1 本论总结
5.2 今后的课题
5.3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