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认知行为理论、特征价格理论、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构建耕地多功能供需双边匹配、权衡与供需融合的分析框架,以武汉市城市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社会统计数据、住房交易大数据,应用斯皮尔森相关方法、二阶结构方程模型、空间多层级特征价格模型和供需适度匹配方法、系统仿真模拟方法,从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对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权衡和协同,主体认知、意愿和行为的供需匹配,空间供需匹配以及权衡和供需融合的耕地多功能时空关联的粮食安全效应、收入效应以及碳排放效应和耕地多功能保护规划、政策整合等进行了研究。本书可为实施差异化、市场化、多元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基础,为研究区乃至全国耕地保护以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依据。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背景与提出问题 1
1.2 耕地多功能研究进展 4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7
第2章 耕地多功能的分类、测度与尺度效应 20
2.1 耕地多功能的概念与分类 20
2.2 耕地多功能测度方法 21
2.3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
2.4 耕地多功能的尺度效应 35
第3章 耕地多功能供需错位的空间识别 39
3.1 耕地多功能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理论框架 39
3.2 耕地多功能供给的多尺度空间分布 43
3.3 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多尺度空间分布 48
3.4 耕地多功能供需错位的空间多尺度效应 51
第4章 耕地多功能供需错位的主体识别 54
4.1 耕地多功能供需主体调查与样本统计 54
4.2 耕地物质生产功能供需主体错位识别 57
4.3 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供需主体错位识别 64
4.4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供需主体错位识别 70
第5章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 78
5.1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理论框架 78
5.2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关联 82
5.3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尺度效应 87
5.4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驱动机制 96
第6章 供给侧: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增长 105
6.1 耕地多功能总量与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105
6.2 耕地多功能与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发展 114
第7章 需求侧:耕地多功能福利效应与价值评估 133
7.1 耕地多功能福利效应与价值评估:生活满意度法 133
7.2 耕地多功能福利效应与价值评估:特征价格法 147
第8章 耕地多功能价值提升机制 161
8.1 分区规划机制 161
8.2 主体合作机制 170
8.3 政策整合机制 182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