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开展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亚洲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基本气候变量(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风速、日照日数和积温等)和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强降水、区域性气象干旱、台风、雷暴、沙尘、梅雨等)及气候风险指数的演变信息,分析直接影响中国气候的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北极涛动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2)监测全球海洋气候系统(影响中国气候的关键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信息、全球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变化等)的最新演变信息,综合分析年代际自然变率信号(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关键年际信号(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等)。
(3)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监测分析冰冻圈系统(两极海冰和中国海域海冰;中国关键积雪区积雪覆盖率;中国代表性山地冰川物质平衡与冰川末端进退;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和底部温度;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季节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等)的最新变化。
(4)提供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包括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物候变化、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土壤湿度、水体面积、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等的变化趋势及最新状态,以及典型区域生态气候指标变化的信息。
(5)综合分析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和大气成分(主要温室气体、气溶胶和臭氧总量)等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监测信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9000)首席科学家;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认知"领衔作者
序 言 1
目 录 2
摘 要
第1章 大 气
1.1 全球和亚洲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1.1.2 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
1.2 季风环流
1.2.1 东亚季风
1.2.2 南亚季风
1.2.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2.4 北极涛动
1.3 中国气候要素
1.3.1 地表气温
1.3.2 高层大气温度
1.3.3 降水
1.3.4 其他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天气气候事件
1.4.1 极端事件
1.4.2 台风
1.4.3 雷暴
1.4.4 沙尘与大气酸沉降
1.4.5 梅雨
1.5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
第2章 海 洋
2.1 海表温度
2.1.1 全球海表温度
2.1.2 关键海区海表温度
2.2 海洋热含量
2.3 海平面
第3章 冰 冻 圈
3.1 陆地冰冻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冰川
3.1.2 冻土
3.1.3 积雪
3.2 海洋冰冻圈
3.2.1 北极海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南极海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渤海海冰
第4章 陆 地 生 态
4.1 地表温度
4.2 土壤湿度
4.3 陆地植被
4.3.1 植被覆盖
4.3.2 植物物候变化
4.3.3 农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
4.4 水资源
4.4.1 地表水资源
4.4.2 地下水
4.5 区域生态气候
4.5.1 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体面积
4.5.2 青海湖水位
4.5.3 华中地区湖泊湿地面积
4.5.4 石羊河流域荒漠化
4.5.5 岩溶区石漠化
第5章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5.1 太阳活动与太阳辐射
5.1.1 太阳黑子
5.1.2 太阳辐射
5.2 火山活动
5.3 大气成分
5.3.1 温室气体根据
5.3.2 臭氧总量
5.3.3 气溶胶
附录Ⅰ 数据来源和其他背景信息
附录Ⅱ 术 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