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等,素有“国宝”之称,然后在病榻上,却写下《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摘下头上的桂冠。
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后,在病榻上撰写了这些文字,其中包含了其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感想。
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季羡林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清晰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是如何与病魔搏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001 小引
004 病房杂忆
012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015 在病中
045 辞“国学大师”
047 辞学界(术)泰斗
049 辞“国宝”
059 对未来的悬思
061 李恒进大夫
063 回家
068 “三进宫”
075 护士长
078 一幕小闹剧
080 笑着走
082 输液
084 安装心脏起搏器
085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088 常建的—首诗
090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092 白衣天使新赞
095 座右铭(老年时期)
096 赠301医院
097 赠中石
098 封笔问题
100 论包装
102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05 一点关于“美”化的杞忧
107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110 给“拆”字亮红灯
112 从小康谈起
114 漫谈消费
119 论怪论
121 论“据理力争”
125 公德(一)
127 公德(二)
129 公德(三)
131 公德(四)
133 真理愈辨愈明吗
136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138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141 难得糊涂
144 我的座右铭
146 我的怀旧观
149 我的美人观
154 老年四“得”
156 老年十忌
174 时间
178 老年谈老
183 九三述怀
189 九十五岁初度
193 虎年抒怀
200 狗年元旦抒怀
202 漫谈“再少”问题
204 泰山颂
206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小引
半年以前,我已经运交华盖。一进羊年,对别人是三羊开泰,对我则是三羊开灾,三羊开病。没有能够看到池塘生春草,没有能够看到楼旁小土山上露出一丝绿意,更谈不到什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我病倒了,被送进了301医院。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天,不但春天已过,夏天也好像早已开始了。
春天是复苏,是醒悟,是希望,是光明。这几种东西都是人见人爱的,因此没有人不爱春天,我当然不能例外。
但是我有一个怪的想法,想参与春天的到来。春来春去,天地常规,人怎么能参与呢?我的意思并不是想去干预,我只是想利用自己的五官四肢的某一部分去感知春天的到来。古人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人的春天是嗅出来的。在过去的91年中,我大概每年都通过我的某一个感官,感知春天的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光明,眼前有无限的希望。偏偏今年出了娄子,没有能感知到春天的到来,就进了医院。
我有一个优点(有时也是缺点),就是永远不让脑海停止活动。在初进医院的时候,忙于同病魔做斗争,没有想多少东西。病势一稍缓,脑海又活动起来了。全身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几乎没有,独独思维偏不糊涂。除了有时还遗憾春天的逝去以外,脑袋里想了好多好多的东西。特别是在输液时,有六七大瓶药水高高地挂在自己头顶上,这有极大的威慑力,自己心里想:这够你吃四五个小时的了。我还想到许许多多别的事情,包括古代的诗词。我于是想写一些文章,不是记录自己的医疗过程,而是记录自己想到的东西。结果文章确实写了不少。现在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了一个集子,名之曰《病榻杂记》,送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