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力”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吸纳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书侧重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作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读者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辜堪生,男,四川眉山人,1949年生,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教育厅“两课”优秀教师(1997);西南财经大学“教学名师”(2008);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先后在《哲学动态》、《江汉论坛》、《人文杂志》、《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报》、《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道德与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二十多家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
主编、合著有《周公评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研究》、《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研究》等学术著作10部;主编、副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生教材3部、教参3部。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3项:南充市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四川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第1章 导论
1.1 概说“文化”和“文明”
1.2 何谓“文化”
1.3 中国传统文化
1.4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2.1 人类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关系
2.2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
2.4 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中国“天下中心”观
2.5 古代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
第3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3.1 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3.2 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3.3 宋明理学与儒家文化的发展
第4章 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
4.1 老子: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4.2 庄子:道家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4.3 黄老之学:道家文化的新形态
4.4 魏晋玄学与儒道合流
4.5 道教的产生与特点
第5章 主张超尘绝俗的佛家
5.1 佛教的产生、传播及三藏佛典的形成
5.2 佛教的基本教义
5.3 佛教的宇宙哲学观
5.4 佛教传人中国及其演变发展
5.5 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5.6 禅宗——中国化佛教的典型
5.7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
5.8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与四大名山
第6章 宣扬兼爱的墨家与强调功利的法家
6.1 宣扬兼爱的墨家
6.2 强调功利的法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7.1 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7.2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7.3 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7.4 追求“超尘绝俗”的佛家“随缘人格”
第8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8.1 人生价值观
8.2 自然价值观
8.3 道德价值观
8.4 经济价值观
8.5 审美价值观
第9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9.1 兼容并包性
9.2 非宗教性
9.3 泛道德性
9.4 内倾性
9.5 乡土性
第10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0.1 天人合一
10.2 自强不息
10.3 贵和持中
10.4 平均平等
10.5 人本主义
10.6 忧患意识
10.7 达观自信
10.8 求是务实
参考文献
后记
第1章 导论
在绵亘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贯穿着一种非同凡响的精神内质: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无论何人,在其身上都显示出一种共同的,与社会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响的文化精神。这共同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出自下列七种因素之一:机会、本性、强制、习惯、理性、希望和热情。其实,人之所以作出某一行为主要依其“文化指令”,而“文化指令”主要是人在后天的培养、环境的熏陶下锤炼积累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深刻地认识已有的优秀文化,认识我们的民族。正如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前镌刻的至理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也不管是对于科学还是学说,自我反省都是必需的。通过反省可以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获得新的发展。改革开放给各民族开辟了相互交流、不断拓展的广阔道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应以怎样的姿态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合作与交流,我们应以怎样的姿态把握自己、表现自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真切地把握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较之把握其皮毛等表层问题要困难得多。不过,民族的不同,致使反映其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也各有差异。我们之所以能从普通入的行为、习惯中辨识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正是我们认识自己、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提高各自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具有合理的“文化指令”的可靠途径,对我们有诸多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