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神职人员角度讲述日本神道的例行祭祀活动及神职人员普通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在作者看来,“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基,它源于日本人的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同时也是“普遍适用性的日本人的价值观。”不过,对于目前日本的年轻人远离神道的现状,作者表示出了悲哀。
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根基,它源于日本人的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神道没有固定的教义和典籍,而是一种信念,尊崇山、河、大树、巨石等自然物,把自然看做一种超人力的、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存在。"据称日本现如今居住有八百万个神灵,拥有八万家神社和二万余名神职人员。 本书从奉职于神社的神职人员眼中的“日本人论”角度出发,选取了众多文献的同时讲述了有关人员的亲身经历。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现代纪实文学。
日本作家、记者。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后,主要执笔《文艺春秋》、《诸君》等期刊。2009年起,开始执笔神道相关联的文章。
前言 为了关注神道具有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第一章 根植于每日营生的诚心--感谢之意、祈愿之心 无私的祈祷宇宙飞行与神社寄托于言灵的感谢与祈愿 以朴素的心情面对神灵近身感受神灵 第二章 崇敬自然,与自然共生--生息于“镇守森林”中的日本命脉 宫司一生系于镇守森林的苏醒与氏子一道种植的大量树木 日本人命脉生生不息的场所人因自然而生存 感觉到自然的变异不惜被揶揄为“左翼神主” 第三章 为接近神圣之物--蕴含在“祓”里的清明正直 “厕所神灵”阐明“祓”的精神性宗像大社的神圣之岛 看透“圣”与“俗”的眼睛与心灵神前说谎的鸠山由纪夫 小泽一郎的“妙见信仰”祭祀的原点“敬神爱民” 第四章 从灾难中复苏的转折点--引导祸事逆转的“禊祓”的效用 大地震灾害遭遇的两位神怎样面对连续的灾难神灵离去的地方--秋叶原 在秋叶原绝迹的“火神”节对把凶事转化为再生的祓的力量现代日本的祸事是什么重新振兴神社在于神户的复兴通过节庆活动实现向祓的复苏 第五章 凛然活在当下--武士道精神和灵魂所归的地方 日本人的“战斗之魂” 武士道里看到的日本人灵魂什么是武道和神道共通的精神性出生于泥土归于泥土严肃而清爽的神道葬仪灵魂归依的地方不畏死亡努力活在当下 第六章 漂洋过海相互联系--神道的待客之心和宽容性 不了解日本的日本人创建于美国本土的神社“比日本人还像日本人的”蓝眼睛神主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作为日韩交流的场所不一样的精神科医生宫司讲述“灵魂的交流” 世界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做法和类型“就在说话的瞬间” here and now 神道的“三个F” 第七章 坚守着并开拓--神职人员的新尝试和挑战 推进神轿轿夫世代交替的妙案年轻女性神主的“自信与自豪”的源泉引起“新泻奇迹”的实业家神主依靠扎根于地方的经营与地方共繁荣 第八章 超越时空而居的众神--出云、高千穗解开神居的场所 出云大社“注连绳”包含的力量存在于神社里的原初形象众神超越时空众神的宇宙论神寄宿在电脑里?神居住的“场所”与“空间” 第九章 古老而崭新的日本形象--秘密藏于熊野与伊势的复苏力量 “复苏”的圣地--熊野禊祓污秽--亲临节祭众神共同体里看到的“共存共荣”精神伊势热背后被忽视的日本人的感性伊势神宫体现的“永久循环体系” 第十章 位于崇高祈祷之前的东西--宫中祭祀反映出的永远的祭祀 天皇陛下的祈祷神圣的圣域--宫中三殿侍奉天照大神的洁净女性寂静和黑暗中的感谢节祭日本人所以为日本人的精神性是什么呢? 后记
第一章根植于每日营生的诚心——感谢之意、祈愿之心过去,日本人在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之前,首先具有一颗关心、体贴周围及对方的心。
正因如此,人们坚信,愿望和祈愿传递给了神。
祈祷之前,一定要奉献感谢的心。
那种优雅表现出了日本人真诚而热心的形象。
无私的祈愿平成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日本东北地区的东日本大地震特大灾害发生的当天深夜。
当时的光景,只有在当地让心寂静下来之后才能够体会。水电、煤气、电话、互联网等所有的公共设施都中断了,人们被绝望笼罩着,蓦然抬头仰望天空,就像超越时空一样,满天闪烁的星辰一望无垠,布满遥远的天际。
向太平洋沿岸地带袭来的大海啸,直到几小时之前还向人们张开巨大的利齿肆虐疯狂。可是,在怒涛狂袭之后的夜晚,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寂静得连一点小小的波涛声也听不见。
严酷的大自然翻过手来就这样温柔地拥抱着人类,给人以安心感。
位于宫城县受灾地区的神社的神职人员,看到那种光景,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对大自然,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记恨的。自然界的众神最终还是在守护着我们,照亮着我们。
在历史上,日本就是一个被地震、海啸、台风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频繁侵害的国家,日本人不得不背负着这样的宿命。
但是,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不是为了与自然灾害战斗而要强硬地去控制自然。大自然引发自然灾害,又给予人类以恩惠。因此,才会一方面感谢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祈祷整个共同体的平安无事,而不仅仅为了自己,这才是“原来的日本人”。
越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经营渔业、农业的渔民和农家,越是了解日本人原来的那种祈愿。在灾害发生的一瞬间,即使会有“没有神灵没有佛佑”的绝望感和无力感,对严酷的大自然也不会去愤怒,也不会憎恨,仍然是专注地对自己居住地区的神社的神等超越人类的存在奉献出自己的“感谢”和“祈愿”。
日本人自古以来在精神上是由什么支撑,又由什么守护而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呢?即使在现在,日本人仍然在神社参拜,祈愿居家安全、驱除厄运、病愈康复、考试及格、买卖兴隆。
日本人最为普通时候的祈愿行为,大都集约在个人的愿望里了。
我们现在也经常祝福说“愿你好事多多”,就等于在日常生活中祈愿借助“神”的力量来成就自己个人的愿望。这样一来,尽管被称为没有宗教但仍在频繁进行祈祷祝愿的日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在进行着为“可以实现自己个人愿望”的“现世利益”的祈愿。
然而,日本人还有一个把对“个体”的祈愿升华到对“公”祈愿的瞬间。
事实上,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在整个日本,不仅仅是遭受灾害的人,各种各样的日本人都在进行“祈愿”,这些“祈愿”相互交织在一起,他们并不只是为自己祈愿。
人们并不只是担心遭受灾害的家人、邻居的平安与否,同时也在为不相识的人祈祷,“希望人们平安地活着”,祈愿“整个东北地区早日复兴”。在震灾后的混乱造成的不安和恐惧而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中,普通人共同的愿望就是祈愿大多数人都“平安无事”。
以福岛县双叶町为中心的双叶地区大约有30家氏神神社。
坐落在离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被指定为“紧急情况避难准备区域”的广野町,有一座神社,名叫槽叶八幡神社,那里祭祀的是誉田别命(应神天皇)。在四月十九日,和往年一样,神社也举行了例行大祭。
一直到我去走访的五月上旬,自家住宅兼做神社事务所的入口处的鸟居,还保持着倒塌时的模样,槽叶八幡神社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该神社的冈田正士宫司淡然地对我说:“我自己遵照政府的指示,按照离开福岛第一核电站避难指引,和普通居民一样,一度避难到了会津若松市。可是,无论到什么地方避难,我都无法丢下镰仓时代就在这块土地上建起来的神社。
……